第22章 知府大人来了(2 / 2)

他自己也兴奋的很,传说中的圣旨今天他也得了。

“二弟,你带他们写字去,明天咱们一家人去新庄子看看。”

刘皓也激动的小脸绯红,“大哥,我知道了。”

夏久时带着杏子进了自己的房间,“杏子,明天咱们看看庄子,想不到淮南府咱们也有三个大庄子了,你看看,地契上写着庄子也在咱们庄不远,两百多亩地,没有三四千两银买不下来的。”

圣旨银子地契放空间藏好,存银一万五了,过年一人包上两百文的红包,族人也有,都占占喜气。

“想不到大将军真的给咱们请了功,奖赏也不少。”小姑娘激动的大眼睛亮晶晶的。

“那当然,我还是让大将军不要宣扬的,不然奖赏更多。”

这个杏子知道,所以回来后去前线救人并烧粮草的事,两人全没有说,高文提前打了招呼,更不会说出去。

有些事过了就不好。

“杏子 ,等会我去大伯那坐一下,毕竟对咱们家,他们是唯一的亲人,按你所说,明年五月份会下雨,接着族人们会回家。”

“如今咱们有三个庄子,我和弟弟们都要读书,你还得操心我们几个的生活,杏子,我想如果大伯二伯愿意的话,我们请他俩做另外两个庄子的庄头,一年给三十两银的报酬,大堂哥也很能干,给高管家打下手 ,主要是负责两个新庄子的外务,一年给20两银。”

“李家如果愿意,明年开的铺子我给他两成分红,让李家兄弟和两个伯娘一起干,铺子方子香料我们出,四四二的分红,你看怎么样?”

“久时哥哥,我看行,另外你可以跟大伯说,族人们如果愿意,咱们也可以佃些良田给他们,桃源庄就不说了,咱们买人自己种,新庄子有两百多亩地,谁种不是种,五五分成,过两年你和大弟考上了秀才,咱们家可以免不少税。”

夏久时一想,是啊,族人们愿意,大伯又是庄头,赐下来的新庄子可以给他们种,不管怎样,明天先看看庄子。

“行,我现在去大伯家坐坐,等下回来吃晚饭。”

他估计一般的族人应该愿意留下来,特别是家里苦没什么田地的。

“久时来了,快进来,你大伯他们还晕着呢。”大伯娘笑眯眯地说。

“大伯娘,我来看看你们。”夏久时进了堂屋,两家人都聚在这里。

大家一看到久时进来,许多双眼睛都冒光,乖乖,皇帝老子给了圣旨,多大的荣耀啊。

夏久时一一叫了人。

看着大爷爷他们的兴奋劲,心里不由得好笑:“其实也没什么,刚好帮了大将军一些忙,估计大将军说了我不少好话。”

李家父子不是外人,夏久时就把刚刚跟杏子商量好的事说了一遍。

“大爷爷,大奶奶,大伯二伯,李叔,不着急,你们慢慢想想,如果愿意,明年下雨后就留在府城,刚好两个堂弟留下来读书,至于族人们,愿意留下的,我就佃田给他们,不愿意留下的,回去后你们家的田也可以租给他们,李叔愿意,大姐夫和二山哥哥就留着帮两个伯娘开铺子,我给二成分红。”

“估计也就明年上半年困难,只要方子好,问问家铺子位置也不错,以后府城生意应该比县城好得多。”

话一落,两家人都是兴奋不已,能留在府城发展,比大山里肯定好得多。

夏老爷子又惊又喜:“久时,我们两家会好好商量的。”

“那行,我先回去了,明天咱们一起去看新庄子。”

夏久时一走,李大山就说:“岳父,爹,我们愿意留下来,到时候我和二弟在铺子里,爹佃上十亩田,忙时让妹妹去店里帮忙,我帮爹种,回夏家村一年也存不了多少银子,大宝过几年得读书,老二也得成亲了。”

夏梅九月份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小名叫大宝,李二山翻年也有17岁了。

李树生看看亲家父子:“亲家,你们是怎么想的。”

夏老爷子看看两个儿子:“大江大海,要不就留下吧,咱们家也佃上十亩田种,我现在身子还不错,忙时你们就帮忙,你们兄弟做了庄头,再开着铺子,日子应该还不错,再说最主要的,两个孩子留在府城读书,庄上秀才先生就是现成的。”

夏大江点点头:“那好,我们就留下来,亲家,这件事暂时不要说出去,明年下雨后再说,到时候愿意留下来的就一起佃田做,不愿意留的,咱们就把自家的田租给他们,一举两得的事。”

这样估计十七家族人会留一些,也会走一些。

夏家村不富,各家田都不多,一般都是几亩,有的只有两亩田,但不回去的人田租给回去的,这样田多了,日子也就好起来了。

留下的,这里良田多,五亩十亩甚至更多都可以佃。

李家父子都点点头:“是不能说,反正暂时什么也做不了,我家也愿意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