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文王聘子牙(2 / 2)

当年他未曾登上高宗的梦境,他的终身就如同被雨水滋润的土地,深埋在乡野之中。

古往今来,贤达往往受到侮辱而后得到荣耀,这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身上,即使是《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也有此遭遇。

不过,他们依然横吹牧笛,歌唱清晨,慢慢地吆喝耕牛,犁耕着白云朵朵。

王侯富贵者,站在斜晖之下,仰望苍天,微笑着等待着明君的降临。

文王和文武百官骑马一边行进,一边倾听歌声,觉得非常奇特,相信其中必然有大贤之士。文王命令辛甲:“请那位贤者前来。”辛甲按照文王的命令,前去与樵夫会面,说道:“你们中间是否有贤者?请他前来见我国君。”众人放下担子,回答:“我们中没有贤者。”不久,文王也赶到了。辛甲向前回报:“没有贤士。”文王说:“我听过这首歌,其中的韵律奇特,内里一定有大贤之人。”众人中有一人说:“这首歌不是我们创作的。前方十里处,有一个地名叫磻溪的地方,有一位老者,常常垂钓。我们这些普通人在采集柴火归来时,常在磻溪休息,朝夕听他唱这首歌,我们听得很熟悉,所以随口唱出来。不知道国君驾临,有失礼仪,是我们的过错。”文王说:“既然没有贤士,你们可以退下了。”众人都离开了。

文王在马上只是思念。又走了一段路程,与文武一起品茶,兴致无法尽。春光明媚,花草芬芳,红色和绿色交织,点缀着春天的美景。正在行进间,只见一人挑着柴离着唱歌走来:

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听到歌声,感叹道:“真是奇特!这里一定有大贤人。”宜生认为挑柴的人看起来像狡诈的武吉。宜生说:“主公,刚才唱歌的人看起来像是武吉,他就像打死王相的那个武吉。”文王说:“大夫误会了!武吉早已在万丈深潭中丧命,过去的先天事件,怎么可能还有武吉呢?”宜生看清楚后,急忙说:“是我错了,请您原谅。”宜生骑马上前。武吉看见文王前来,来不及躲避,放下柴离,跪在尘土中。宜生看后,果然是武吉。宜生回去告诉文王:“果然是武吉。”文王听后,满脸通红,大声喝斥武吉:“你这个平民竟敢如此欺凌我!”

文王随后对宜生说:“大夫,这种狡猾的叛民,必须要进行详细审问。伤害人命,逃避严重的处罚,罪等于杀人。现在不是说武吉是否逃脱,而是关乎先天的命运是否会发生差错,这与后代如何传承有关。”武吉泣着跪拜在地,奏道:“臣是遵守法律,恪守公共道德的人,决不敢妄为。只是因为误伤了人命,前去请教一位老者。离这里三里地,名为磻溪。此人是东海许州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请小人拜他为师,他传授小人:回家挖一个坑,让小人躺在里面,用草覆盖身体,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草上撒上一把米,一直睡到天亮,然后继续砍柴,再也不会有问题。千岁大王,即便是蝼蚁也珍惜生命,何况人类呢?”

宜生连忙鞠躬向文王贺道:“恭喜大王!武吉现在提到的这个人是道号飞熊,正应验着灵台之兆。古时商高宗曾梦到飞熊而得到重要的指示,今天大王梦到飞熊,应该是得到子牙的指引。如今大王欣然行乐,正是在寻求贤才。请大王宽恕武吉的无罪,让武吉前往林中请贤士相见。”武吉叩头,飞快地奔向林中。至于文王和他的臣子,他们就在临近林子的地方下马,步行进入林中,为了不惊扰到贤士。

武吉匆匆赶进林中,未见到师父,内心感到惶恐不安,又看到文王也进入了林中。宜生问道:“贤士在不在?”武吉回答:“刚才还在,现在却不见了。”文王问道:“贤士是否有其他居所?”武吉回答:“前面有一座草舍。”武吉领着文王前往草舍门前。文王用手轻轻抚摩门扉,仍有些犹豫。这时,里面走出一个小童来开门。文王面带笑容问道:“老师在吗?”小童回答:“他不在了。同道的朋友闲逛着。”文王又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小童答道:“不固定。有时可能随时会来,也可能是一两天,或者三五天。他行踪不定,或许遇到山水,或是与友人相会,就谈论玄妙之道,所以没有固定的时间。”宜生在一旁对文王说:“臣告诉主公:寻求贤才,应该表现出诚心。今天前来的目的尚不明确,还是远离为好。古时候,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都是沐浴斋戒,选择吉日去拜见,这才是尊敬贤者的礼仪。主公暂且请回。”文王说:“大夫说得对。”于是命令武吉随驾返回朝廷。

文王行至溪边,看到景色宜人,林木幽深,于是作诗写道:

治理山川布远略,伟人的志向可同谋。

这次前来却不见老钓叟,全国的人民愁绪多少天才会解脱。

文王刚刚写完,又看到绿柳下、坐在石旁,鱼竿漂浮在水面上,却没有见到子牙,心情甚是郁闷。他再次作了一首诗:

寻求贤才到溪边,却只见鱼钩不见贤人。

一根青竹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映空流。

文王还在留连不舍。宜生再次劝告,文王才跟随众文武回朝。日落时分,抵达西岐,大家一同进入宫殿。文王发出诏令,让百官们“不必各自回家,都在宫殿内宿三日,等待一同前往迎请大贤。”其中有一位大将军南宫适上前说:“磻溪的钓叟恐怕只是虚名。大王尚未了解真实情况,却要如此盛情款待,万一言过其实,不是白白浪费了您的真诚吗?这些贤士也许会玩弄您。以臣愚见,大王并不需要费心,明日让臣去请他就行了。如果其才能与名声相符,大王再加以盛礼也未迟。如果是虚名,大王可以当面驳斥,何必大王花费时间在宿斋后再相见呢?”宜生厉声反驳道:“将军,这件事情并非如此!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四方风云激荡,有许多贤人君子隐居在岩谷之中。如今飞熊现象出现,上天赐兆,赐予大贤来助我皇基,这是西岐的福分。在这个时刻,我们当效仿古人寻求贤士,打破拘束的习惯,怎能与近日那些自谦贤才的人相提并论呢?将军切勿妄言,以免让大臣们松懈下来!”文王听后非常高兴,说:“大夫的话正合孤意。”于是,百官们都在宫殿内住宿三日,然后开始聘请子牙。后来有人作了一首诗描述这一情景:

西岐城中鼓声喧,文王聘请太公贤。

周家从此基业稳,四九年代尊八百。

文王听从宜生的劝告,连续斋戒三日。到了第四天,沐浴更衣,诚心诚意。文王坐在龙车上,扛抬着聘礼。文王布阵军队,前往磻溪迎接子牙,封武吉为武德将军,笙簧齐奏,行进出西岐。无人知晓这个盛况引来了多少人,老幼男女,都前来观看迎贤的盛况。只见:

旗帜五色分明,戈戟发

出铮铮声音。笙簧声声拂过道路,仿佛是鹤鸣鸾啭;画鼓轰轰地敲响,宛如雷声滚滚。面对驾车的子牛和子马,每个人都欢欣鼓舞;金吾士们个个愉悦欢快。文王坐在东方,身穿宽袍大袖;子牙坐在西方,身披铠甲。毛公遂、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四大贤者都辅佐君主;伯达、伯适、叔夜、叔夏,八大俊杰也随同前来。城内弥漫着芬芳的香气,城外瑞彩交织成祥瑞。圣主降临西岐土地,没有辜负五凤鸣叫在岐山上的祥兆。万民共享安宁的日子,整个宇宙充满繁荣,长达八百年。飞熊的出现预示着周朝的兴盛,感受到文王聘请大贤的重要。

文王率领众文武从城外出发,径直前往磻溪。行了三十五里,早早就到了林下。文王发布命令:“士卒们在林外扎营,不必大声喧哗,以免惊扰贤士。”文王下马,与宜生一起步行进入林中。一到林中,只见子牙背对着溪水坐着。文王悄悄地走到他面前,站在他的后面。子牙明知文王来了,于是唱起歌来:

西风起兮白云飞,岁已暮兮将何为?

五凤鸣兮真主显,垂丝钓兮知我稀。

子牙唱完歌,文王说:“贤士是否快乐?”子牙回过头,看见文王,急忙放下鱼竿,俯伏在地,说:“臣未知陛下驾临,未曾预备迎候,望陛下恕臣之罪。”文王忙上前扶起他,一同叩拜,文王说:“久仰先生之大名,前顾未虔,昌知不敬。今日特意斋戒,专心前来拜见,能够一睹先生的颜容,实在是我的荣幸。”他命宜生:“扶起贤士。”子牙站了起来。文王笑着牵着子牙进了茅舍,子牙再次行礼,文王也行礼。文王说:“我长久以来敬仰您的才华,但未曾有机会相见。今天终于有幸迎接您,只愿倾听您的教诲,实在是我三生之幸。”子牙也行礼回应:“臣已老朽无才,不足以为国安民,文治不足以安邦,武力不足以定国。承蒙贤王如此看重,实在辱没了圣德。”宜生在一旁说:“先生不必如此谦虚。我们君臣二人虔诚斋戒,专心前来聘请,今天的时局动荡不安,已经是乱世。当今的天子远离贤人,近近追随佞臣,沉迷于酒色,残暴对待百姓,诸侯纷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我们的君主昼夜思忧,无法安寝。我长久以来敬仰先生的德行,您隐居在溪岩旁,我特意前来表示一点小心意。如果先生不弃,愿意共同助我明君,我国之幸甚,百姓之幸甚!先生何必将胸中的智谋隐藏起来,忍受着百姓的苦难呢?为何不抒发胸中的忧虑,让这个孤独的心情得到宽慰,使国家安定平和?这种行为是您的卓越品德,是不世之仁。”宜生将聘礼摆在一旁,子牙看了一眼,便命令童仆收起来。

宜生将銮舆推到前面,请子牙上车。子牙跪下告辞说:“老臣深受恩泽,已经受过礼节相聘,现在还能感受到如此恩情,怎敢乘坐君主的銮舆,越过职分呢?这绝对不能!”文王说:“我事先已经安排好了,特意来接您,必然要乘

坐,不会辜负您平素的期望。”子牙再三推辞,决不敢坐。宜生见子牙坚决不肯,对文王说:“贤人既然不肯乘坐舆车,请主公答应贤者的请求。您可以骑上逍遥马,而我国主则乘坐銮舆。”文王说:“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损害我数日的虔敬了。”双方推让了几次,最终文王坐上了銮舆,子牙则骑马。欢呼声响彻云霄,马队威武昂扬。正值吉祥的好时辰,子牙年近八十,于是时至,有人作诗道出这一情景:

渭水溪头垂钓竿,白发皎皎两鬓斑。

胸怀星斗冲霄汉,气吐彩虹扫寒日。

养老来归西伯府,避险放弃旧王冠。

自从梦中登飞熊,八百余年享安宁。

这样,文王聘请子牙进入了西岐,万民纷纷前来瞻仰,欢欣鼓舞。子牙到达朝门,文王升殿,子牙朝贺毕,文王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子牙表示谢意,偏殿设宴,百官互相祝贺,共饮欢宴。此刻,君臣团结一心,龙虎共依托。子牙治国有方,安抚民心,一切井然有序,每项政策都有章法,每个举措都得当。西岐兴修相府。这时,有报信传到了五关,汜水关的首领韩荣奉命进呈奏章至朝歌,称姜尚辅佐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