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国战逼近(1 / 2)

华夏五年五月。

刘备领益州近六百万百姓归顺。

备因功免此前假币之罪,并允其为自由民。

王垕并未对其行动有任何限制。

此后,王垕主持临时长老院会议,准备正式建国。

在长老会议之前,首先要确立国名、国旗与首都。

国名王垕早有初定,这次只是长老会正式通过,为华夏共和国。

至于国旗,实则此时之人并无概念,也从未出现过国旗。

至于为何没有国旗,是因华夏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屑于与周边小国进行区分,因此没有国旗。?

直到清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在西方压力之下设计了自己的国旗。

清朝末年确定的第一面国旗,乃黄龙旗,用于官船与外交场合。

?中华民国成立后使用的国旗为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

?192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正式国旗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象征自由、平等、博爱。

?直至建国后的五星红旗。

其他人不知道,王垕却知,国旗乃重中之重。

而此时,摆在其面前的,有数十种设计方案。

经过讨论之后,确定了一面群星拱卫一条龙的旗帜。

根据诸葛瑾的解释,龙代表的乃是华夏故土,群星则代表海外各邦。

王垕对此进行了认可,便定此旗。

既然建国,那国都就是一个首要问题。

王垕再次提出方案,立五地为都城,其中一处为政治都城,四处经济都城。

首先乃政治都城,这又有四地候选,分别为洛阳、东牟、金陵、江都。

洛阳乃此前旧都,中原腹地,王垕将其列入侯选之列。

赵义道:

“东牟为主公起始之地,加上流动人口,目前有口300余万,全国重要工业,科研,大学,皆在此地,在下建议,便以东牟为都。”

王垕道:

“所谓起始之地,仅仅具有纪念意义,然选择都城,却不可以此为依据。

今我华夏国土东至南美,西至马达加斯加,且人口以每年30%左右递增,东牟无论从经济圈,还是交通圈考虑,皆不适合作为都城。

更有一点,诸位可曾发现一个问题,自建安年间,我刚至东牟起,至去年,十年间,东牟冬日温度渐低,恐怕下降了一度左右。

这导致北渤海冰层一年比一年厚,且冰冻时间越发延长。

如今我国土面积广大,人口稀少,经济与政治重心,当南移最为稳妥。”

说到经济和气候,诸葛瑾最有发言权。

“主公所言不错,若综合考虑,在下以为,当以江都、金陵最为合适。

若以地理位置考虑,江都居南北之中,距离东牟经济圈,犀牛城经济圈,江夏经济圈皆最近。

且其位置又靠近长江口,海运、河运、皆最佳。又因其处于邗沟之口,漕运天也最为便利。

而万一他国突袭,江都不曾靠海,有一定战略纵深,危险系数亦不高。

虽金陵亦差距不大,二者选一,我建议选江都。”

诸葛瑾说的有理有据,作为两届首席执政官,对于经济发展形势,自然有着深刻理解。

王垕默默点着头,表示颇为认可。

“子瑜之言,切入重点,诸位是否还有其他意见?”

众人经诸葛瑾这么一分析,也纷纷点头表示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