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无法收服的丁原(2 / 2)

周泰多次在战乱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多处伤痕如同刻画在皮肤上一样,展现出他的勇敢和无畏精神。他的忠诚和勇猛赢得了孙权的深深信赖,被誉为江东战神。只是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这个将领,使得后人并没有对他太过了解。这也是历史上,三国时个没有一个外敌入侵中原,而内部却是个争夺激烈的局面,除了君王的个人抱负原因外,众多将领的个人勇武和魅力也是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

而此时宫中的天子刘辩也在群臣的强烈上表奏请建议下,释放了袁家,当然,冀州的袁家也是将家产运抵洛阳皇宫,没有想到的是冀州袁家以家产抵罪,财产悉数运抵洛阳皇宫的数量之巨大,令人瞠目结舌。袁家作为世家大族,其积累的财富可谓是惊人的。

据传闻,袁家的家产中不仅包含了数之不尽的金银财宝,还有无数珍贵的绸缎布匹和罕见的古董字画。这些财宝堆积如山,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让人眼花缭乱。为了搬运这些家产,朝廷动用了数百辆马车。这些马车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绵延数里,仿佛是一条无尽的财富之龙。

马车的队伍缓缓驶入洛阳皇宫,引起了众人的围观和惊叹。人们纷纷驻足,凝视着这壮观的场景。这些家产的价值连城,足以抵得上一个小国的财富。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财富,更代表着袁家多年来的权势和地位。

然而,袁家的家族却没有覆灭,毕竟袁家四世三公的经历,使得袁家在冀州的势力根深蒂固,不可撼动,不过,这也让其他世家大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策略,意识到家族的命运与朝廷的决策息息相关。于是,一场微妙的权力斗争在世家大族之间展开。

一些世家大族主动向天子表示忠诚,献上丰厚的礼物和兵员,以求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明白,只有与朝廷合作,才能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中生存下去。

另一些世家大族则采取了更为隐秘的策略。他们暗中勾结,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和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权力的游戏在洛阳皇宫中悄然进行着,各方势力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利益平衡点。

与此同时,一些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个局面背后的危机。他们深知世家大族的势力过于庞大,已经对朝廷的稳定构成了威胁。于是,他们开始呼吁进行改革,削弱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实现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公平。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路英雄豪杰也纷纷崭露头角。他们或以武力称雄,或以智谋取胜,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有的人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有的人则心系天下苍生,立志为民众谋福祉。

洛阳皇宫内,天子刘辩看着袁家的家产,心中思绪万千。他明白,这些财富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责任的重担。如何运用这笔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成为了他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仿佛这些钱财现在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个烫手山芋,不知所措。

刘辩下旨召集朝中重臣,共同商议此次钱财的处理办法,虽然朝臣议论纷纷,但总体来说,一笔不小的钱财,目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风雨飘摇中的大汉,似乎有了改变现状状况的机会和动力,有的大臣提出应该将部分钱财用于大汉的建设和民生改善,如修建铺路,兴修水利等。这样可以提高大汉的国力和民生,最终增强大汉国家的实力。还有大臣建议多地设立学堂,培养人才,为大汉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只有让更多的平民士人有机会参与到朝廷议政中来,世家大族对当今权力的垄断才有可能打破。另一些大臣则主张加强军事力量,抵御外敌的侵略。他们说道,当今大汉军队力量羸弱,无法保障大汉的安危和稳定,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确保朝廷的安全和稳定。

刘辩听着争执不下的纷纷议论,也是没有下得了定论,此时的他想到了他的皇弟,我这个渤海王,于是,在内事总管的引领下,来到东宫偏殿,见到了天子刘辩。

“臣弟见过皇兄。”说着跪拜道。

“起来吧,今日朕召集朝中重臣商议袁家献上的财帛如何处理,大臣们议论纷纷,虽都有道理,但朕以为都不是当务之急,不知臣弟作何感想?”

刘辩看着眼前的皇弟,眼中透露出一丝期待。期待着我能给出独到的见解。

我起身,微微躬身道:“皇兄,臣弟认为诸位大臣的建议皆有可取之处。然而,当下之急乃是稳定朝局,民心为上。”

刘辩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钱财用于建设和改善民生,可使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乃国家之根本。同时,培养人才亦是关键,设立学堂,广纳贤才,为大汉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军事力量亦不可忽视,强大的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刘辩沉思片刻,道:“朕亦深知此理。然而,如何平衡各方面的需求,使这些钱财发挥最大的效用,仍需深思熟虑。”

“皇兄,臣弟有一愚见。可否将部分钱财用于民生改善,如修路筑桥、兴修水利,同时设立奖学金,鼓励平民士人入仕;另一部分用于军事建设,招募训练精良之士,以御外敌。此外,可设立专门机构,监管钱财使用,确保公正透明。”

刘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此计甚妙。然而,实施起来恐有难度,需各方协力。”

我微微一笑道:“皇兄,此事关乎大汉社稷,臣弟保举两人可为皇兄分忧。”

“何人?臣弟快说。”刘辩急忙问道。

“臣弟举荐颍川荀彧叔侄,二人可助皇兄解难排忧。荀彧目前在府中任主簿,荀攸则在颍川家中,皇兄可下旨召入京师。”

刘辩听后,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数日后,荀彧和荀攸奉旨入宫。刘辩提出了当前的局势和财帛的处理难题。荀彧和荀攸凝神倾听。

“荀卿,朕深知你智谋过人,今袁家献上财帛,众臣意见不一,不知你有何良策?”

“陛下,臣以为当以民为本。可将部分财富用于赈济灾民、修建水利,此乃稳定民心之举。”荀彧道。

荀攸:“陛下,军事亦不可忽视。可招募良将,训练精锐之师,以保大汉疆土。”

“二位所言甚是。然如何具体实施,还需详加商议。”刘辩继续问道。

荀彧上前道:“陛下,可将钱财放入户部,并成立专门监督机构,直属天子,由此机构确保财富得以合理运用。”

刘辩:“善!朕便委以卿等重任。望卿等不负朕望,为大汉谋福祉。”

荀彧、荀攸道:“臣等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二人对视一笑,仿佛看到了大汉未来的希望。

刘辩拍了拍渤海王的肩膀,道:“有贤臣如此,朕心甚慰。待朕与诸位大臣再行商议,定当拿出一个周全之策。”

在荀彧和荀攸的努力下,各项举措得以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