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不学儒学(2 / 2)

天幕下不知道多少儒学生,以及文人看着天幕,先是因为郑先生这位大儒的出现而狂喜、讨论、追捧,然后也是对郑先生问出来的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哪怕朱清谷再三强调她只是简单说说,并且不是专业的,他们也想要从朱姑娘这里看看他们后世人对于儒学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不刻意去学习儒学,但是儒学的很多地方都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仁爱、礼仪、诚信等等美德。”

“儒学当中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等等原则也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两千多来,儒学的精神内核已经和华夏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儒学还是能够延续下去的,但注意的是我们要丢掉的是死的一面,是糟粕的地方,留下的是好的一面,优良的地方。”

天幕下的古人有些失望,但也大概预料到了。

他们一辈子信奉这一门学问也并不是入骨子里,有些人是狂教徒,是真的想要在其中找寻真理,但也有有些人认为这些不过就是安身立命的敲门砖而已。

相反他们好奇后世学习的那些科目,真的有用吗?

能有什么用?

郑玄比较看得开,没有万年的王朝,自然也没有万年的学问,曾经的儒学也不是唯一的显学,在战国时候还有百家争鸣。

这么多年来这些学派并不是完全死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了下来。

他更加好奇后世,朱姑娘的那些课本里的东西他就不明白。

“第一个阶段,应该就是幼儿园了,在幼儿园就相当于古人的启蒙,教习一些简单的知识,比如说简单的认字、算术之类。”

“但所有的课程都是要为孩子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说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读故事并且朗读来锻炼语言能力,让他们认识物品来锻炼认知能力,通过和同学、周围人之间的沟通锻炼社交能力……”

“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对自己的良好认知,养成多多思考的好习惯,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具备良好的性格和风气,养成独立自主的精神等等。”

郑玄有些明白了,原来启蒙的孩童不单是要教习识字读书,想也知道这样全面的培养,孩子成才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而其他人也若有所思。

刘备想到了刘禅,有些沉思,“那时带着阿斗流离,难道便是少了这些……”

诸葛亮叹笑,“王上多虑,阿斗质性甚朴,是一个很好的孩子。”

刘备其实也没有嫌弃过阿斗,就是有些担心,“后世的这些还是太精细了。”

“因为后世国富民强,在教育方面投入很多,自然是尽善尽美。”诸葛亮又说。

对于很多古人来说,这也是很难做得到的,能够无病无灾的活下来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还想什么读书写字的启蒙?

“小学的时候的目标也是差不多,只不过到了小学开始增设正式的课程,语文、数学,到了三年级则是要学英语。”

朱清谷之前给他们看过语文课本,所以他们也清楚语文课本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