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环环相扣,无处可躲(1 / 2)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682 字 5个月前

可以说,刘备在接见法正之后的第一反应,就让法正非常感动。

短短几句话,刘备首先是站在“如何让法正更好交差”的角度上想问题,在确认法正可以交差后,刘备又立刻开始为益州百姓的民生生产着想。

这些反应都是瞬息之间、纯发自然的,并不是犹豫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智决策。这也说明,刘备的天性反应、在没经过大脑深思熟虑的情况下,本能地就是先为属下和百姓着想。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这是个干大事的雄主啊。

感动完之后,法正也恢复到了就事论事的专业心态,认真梳理了一下现状,然后虚心请教:

“既然将军要以上表劝进的事情为重,又兼顾民生安顿,不愿立刻生事。那我们便需另想办法,把因为军粮和撤兵导致的矛盾,暂时压制拖延,容后再诱发。

只恨在下智术短浅,一时也想不到妥善的两全之法,还请孔明兄、士元兄不吝群策群力。”

如今已是腊月下旬,马上就要过年了。法正听刘备的意思,上表劝进的事儿,讨论、传达至少要一个月。然后上表等回音、后续拉扯,一两个月也是有可能的。

全算下来,可能拖到明年三月份,这些事情才有结果。

另一方面,二月初开始春耕,然后早稻要育秧,农忙差不多也能拖过整個二三月份,基本上到四月才会有农闲。

而明年算是刘备军在益州推广林邑双季稻的第三个年头了。

第一年他们只在江州种了一小片林邑稻。去年扩张到了江州、梓潼、郫县等三个县的大部分地区。今年再按照扩大五到十倍种植面积来算,至少能覆盖一两个郡了。

刘备军在蜀地大力推广双季稻,这也算是一桩千秋万代的德政了,对于聚拢民心是非常有利的。一旦蜀郡大部分的县都种上双季稻,成都平原地区的民心,也就会更加向刘备倾斜。

到时候大部分农民都能因为刘备诸葛亮的善政帮扶而多收粮食,刘备想问刘璋多要一点军粮来养兵,也就太合理了。

到时候刘璋再抠抠搜搜拿粮食卡刘备脖子要他退兵一部分,也就更站不住脚了,哪怕刘备抓住这个理由跟他翻脸,刘备也不会丢多少大义名分。

所以,无论从劝进计划来看,还是从争取民心的角度来看,把矛盾拖延三到四个月,至少等明年四月份再考虑要不要爆发,绝对是有利无弊的——

当然,这里只是预先留下一颗伏子,也就是把矛盾和稀泥往后推,没说三四个月之后就一定要引爆。

如果三四个月之后,刘璋改好了,没有别的敌意卡脖子举动,那么刘备继续跟他和平相处也是可以的。或者到时候再看看天下形势有没有新的变化、新的机遇。

现在只是设法把“宣称借口”往后拖延保留,确保主动权握在己方手上,到时候用不用再两说。多条路子多个选项,肯定是有利无害的。

法正和诸葛亮、庞统开诚布公地聊了几句后,大家就把这个道理掰扯明白了,也达成了共识基础。

然后,诸葛亮和庞统就顺着这个思路,各自往下给刘备想招。

他们毕竟比法正更了解己方的实际情况,所以很快就想到了对策。

诸葛亮仅仅转了几下扇子,便想到一招:“主公,我以为,我军可以暂时口头上答应‘撤走一部分益州的抗曹将士,以减轻益州百姓的负担’。然后,也确实可以分批落实,比如过完正月后,就先稍稍撤走两三万人,后续每隔几个月撤一批。

等这样的姿态摆出来后,我们便可双管齐下,一边实践诺言,一边大肆宣扬。务必做一两分的事情、就喊出七八分的声势来。最好趁着春耕劝农、向蜀郡百姓推广林邑稻的机会,顺势向各县乡宣扬主公的善举,如此必能极大加快主公笼络蜀地民心的速度。

最后,我们都答应了刘璋撤军的要求,那刘璋必须在其他方面,全力配合我们,以展示诚意。我们完全可以在第一批象征性撤兵后,就逼迫刘璋上表给陛下,劝陛下封主公为王,劝陛下封主公麾下心腹重将为四方将军。

然后,主公再上表、婉拒封王之请,却把其他部分接受了,到时候,便能顺势给诸将升官晋爵。”

诸葛亮随口开出的这个条件,从价码的角度来分析,确实是非常合理的。

刘备军如果真撤走一半驻蜀大军,那就至少是六到八万人了,半年内就能少吃蜀地五十万石以上的军粮,极大降低刘璋的负担。

刘备军做了这么大的让步,刘璋不该在其他方面表示表示?虽说会要求刘璋上个非常得罪人的表、看似漫天开价请皇帝给刘备封王。

但这事儿说到底,刘璋并不用付出多少实利成本。他实际上付出的,只有一张脸,会因为劝进过于舔而导致刘璋自己名声受损。

另外还会断绝刘璋继续骑墙在曹刘之间的可能性,因为这表一上,刘璋就直接把曹操给得罪狠了,这属于是投名状。

拿这些虚的、立场性的条件,来换取撤军、少给大笔军粮的实利,按说这账很算得过来,刘备绝对算是宽仁了。

刘备和庞统、法正,也很快想明白了这层道理,觉得诸葛亮的方案挺合理的。

只是,法正想得比较细节,而且他脑子里始终在琢磨怎么帮刘备“保留将来对刘璋下手的宣称”,所以深入推演了一会儿后,他就觉得诸葛亮的说法还是有点瑕疵。

法正倒也不畏权威,就事论事地把自己的怀疑说了出来:“孔明所言,固然是金玉之论。但是这般施为后,如果我主刘季玉完全对玄德公言听计从,将来不就没有再……敲打的借口了?”

这话其实已经颇为“卖主求荣”,法正和张松,如今都已心心念念就想刘备彻底把刘璋傀儡了。也就这种关起门来的场合,法正才会说得如此直白。

这种话题,刘备当然不适合刨根问底,他也是要面子的,所以只是扭过头去,顾左右言他、假装无所谓。

诸葛亮则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两句:“依我对刘季玉的了解,此人虽暗弱,却也犹豫、吝啬,未必会全盘接受。或是就算接受了,也往往会打点克扣。到时候,总会有过错的。只要再起纠纷,蜀中士民自然会看得清是非曲直。”

诸葛亮这话,摆明了就是在暗示,刘璋不可能完全履约。或者退一步说,就算刘璋想着完全履约,到了实际做的时候,还是会打折扣、埋雷。所以千万不用担心将来留不下宣称口实。

只是诸葛亮说话比较有分寸,那些细节他就不具体详述了。

法正听得若有所思,而一旁的庞统,却是反应更快,仅仅从诸葛亮这几句笼统的提点中,他就已经脑补出了后续。

于是庞统连忙精神抖擞地细化分析道:“确实,这些小事,能有何难?刘季玉做事瞻前顾后,他就算答应上表劝进,又哪里肯实打实往死里得罪曹操?

说不定到时候又是遮遮掩掩,留点余地,比如让吴懿、费观这些弃子书写奏表,他自己却只是联署其后。这里面可以退让的地方多了去了。

最后真要是形势有变,他也可以说是‘一时失察,被属下裹挟、蒙蔽’,或是至少另外暗中派密使联络曹操、向曹操表达他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为。

至于让我军退兵、他想少给军粮,这事儿要我看,将来也有扯皮的余地。比如,我军如今号称近十五万之众,留在益州。但是这十五万人里,我们自家的老兵,能剩十万么?

剩下至少五六万,不是吴懿、费观的旧部,就是新抓后改编的曹军降卒。吴懿、费观如今虽然效忠主公,但名义上他们还是刘季玉旧部、只是战时暂时听命于主公、受主公统一调遣指挥罢了。

如今曹贼被击退,吴懿、费观将来的地位,又该如何定性?我们大不了先口头承诺,‘撤军一半离开益州’,但实际执行时,我们只要把己方嫡系部队撤走一半,也就最多撤个四万多人,便算是完全履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