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好东西没有别的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2 / 2)

舍弟诸葛亮 浙东匹夫 2444 字 8个月前

辛毗的投机之骨,终于有所软化。</P>

……</P>

辛毗的态度逐渐软化的同时,向朗的“导游业务”却才刚刚开了个头。</P>

从矿山和选矿工坊离开后,向朗旋即带了辛毗前往炼钢厂和锻造厂。</P>

在那里,辛毗浮光掠影地见到了高大的新式高炉。光是熔炉的尺寸和出铁时的场景,就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但辛毗也只能看出尺寸和规模上的变化,看不出这背后丝毫的技术原理。</P>

“天下竟有如此高大的熔炉每个时辰都能流淌出几百斤生铁水为何雒阳和其他各地的熔炉造不到那么大、不能如此高效地出铁水呢”辛毗虽然知道不太可能拿到答案,但还是忍不住追问。</P>

向朗果然也无可奉告,从头到尾都只是让他看热闹:“这我便不得而知了,诸葛府君自有神妙异术,我虽略有机缘、听闻过两次,无奈才疏学浅,只能听懂一点皮毛。</P>

好像是炉子用久了,就容易堵塞炉渣,导致炉子报废。而更大的炉子虽然产铁高效,造价也昂贵得多,如果解决不了炉子用久了就得拆了重建的问题,出于折衷便舍不得建得太大。</P>

至于诸葛府君如何确保新炉子不会被炉渣堵住导致拆毁重建,我就不懂了。”</P>

这话很官方,辛毗也无法质疑,好歹人家还把技术难点告诉你了,让你输的心服口服,只是没提解决方案。</P>

看完炼铁熔炉区后,到了锻钢区,灌钢法的出钢过程,肯定不会给辛毗看,但钢料造好后,锻造铁甲的环节,却可以大大方方参观。</P>

在那里,辛毗又看到了一件实验形式的新武器,那是一块弧形的巨大甲片,几乎可以和人的躯干主体差不多大。</P>

甚至还可以看出甲片整呈背心状的形态,留出了伸展肩臂和腰部的空间。</P>

“这块钢甲,莫非是直接挂穿在身上,替代胸腹和腰背的札甲”辛毗看了之后,试探着问。</P>

“佐治先生好眼力,确实是替代胸腹腰背札甲的。不过此物如今还在试验,无法量产,所以听说主公给袁青州的援助军械里,并不包括此物。</P>

我荆州钢铁丰富,如今已经可以给军中提供足够札甲。再有一两年,连这种整片式的钢甲也可以逐步换装。只是整片的钢甲终究活动不便,不能给全身用,只能护胸了,就当是把护心镜放大两三倍。”</P>

这两年里,诸葛亮也跟诸葛瑾请教聊过甲胄军工的后续发展,随着刘备阵营灌钢材料的富裕,诸葛亮也想过搞更好的甲,比如比如今的两当铠更好用的筒袖铠,增加除了躯干以外,其他部位的钢铁防护,把肩臂也保护起来。</P>

历史上,筒袖铠也是诸葛亮改良的,所以这并不算开挂。</P>

但诸葛瑾觉得,与其急于搞筒袖铠,还不如先把此前的两当铠札甲进一步优化,把胸腹变成一整块胸甲,降低加工难度,还提升了防御力。同时胸腹背这些大块的面积,本来就不用考虑活动方不方便的问题。</P>

反正诸葛瑾也没指望让普通士兵靠钢甲保护全身,只要重点防护就好了。用钢铁保护四肢,那是将领和中高层军官才有的待遇,继续指望老式的鱼鳞玄甲就好,每片甲叶多费点工时、材料损耗,也是没办法的。</P>

对于负责攻坚的精锐士兵,四肢还是只能指望厚实的布料或皮革来确保防护。于是就产生了今天辛毗看到这种试验品。</P>

辛毗听说此物还在试验,一两年之内都未必能装备部队,更不可能增援袁谭,不由有些失望。</P>

但他很快也意识到,这多半是刘备对袁谭听话程度的一种考验。这才眼巴巴赶着把刚刚试验阶段的好东西,拿来显摆一下,吊人胃口。</P>

而且袁谭缺乏钢铁工业,也没有高效加工灌钢的生产工艺,就算把概念告诉他他也模仿不了,没这个工业产能。</P>

以袁谭自己的钢铁产量,有这材料,多造点老式的两当铠比什么都实在。</P>

辛毗也只有在羡慕的眼光中,结束了对兵工厂的参观。</P>

后续还有些用“卷笔刀”量产枪杆和箭杆的展示,还有一体成型长戟刃部的工艺展示,辛毗看了也都啧啧称奇,但冲击力已经没有一开始那么大了,他都习惯了。</P>

其中也就新式的长戟稍微值得一提——汉朝原本的戟,绝大多数都是一个长矛的矛头,加上一个戈的横刃小枝,矛头直接插在锚杆上,然后在杆子顶端再开个槽,把横的戈刃插进去固定好。</P>

这样既能横着钩啄,又能直捅刺杀,就是一柄合格的戟了。(注:不上图了,直接百度百科都能看到图,很常见)</P>

演义里吕布用的“方天画戟”,其实是很晚近、很小众的一种戟。</P>

给士兵们使用的戟,就是单纯的“矛+戈”模式,包括袁绍身边亲卫的“大戟卫士”,用的也是这种。所以戟兵的战斗力肯定是高于枪矛兵的,毕竟枪矛的杀伤效果戟都有,戟还凭白多出一个横扫斩啄的功能。缺点就只是贵,用钢铁更多,无法大量装备。</P>

当然汉朝的铁戟里,还有些做工精良的,会尝试把矛头做得长一些,后面多加一段铁质的柄,然后延伸跟横刃小枝连成一体,也就是把“矛头”和“戈头”锻造成一个合体部件。</P>

这样的钢铁戟头在后世出土也有偶见,但加工成本更高,往往是高级军官或武将用的,比如典韦的双铁戟据考就是这种。</P>

袁绍那些“大戟卫士”肯定是用不起的,普通当兵的用的还是矛头戈头分体式。</P>

但今天辛毗在向朗的带领下,视察兵工厂看到的,却是批量下线的“矛戈合体”式戟头。</P>

这种戟头长度至少有两尺多,前面一尺是矛头开刃的部分,后面一尺多就是一根扁扁的铁杆,铁杆侧面伸出一根戈刃横枝。</P>

辛毗估计了一下,此物所耗费的钢铁材料重量,估计会是分体式的两到三倍,但提升也是非常显着的。</P>

一来枪头的开刃长度更长了,刺杀效果更好。</P>

二来耐久度也大大提升,不至于在捅刺时横枝直接崩落,而且这种戟的横枝也可以前后开刃,而不仅限于尖端开刃,往前捅刺的时候,横枝的外刃也可以切割到敌人。</P>

说到底,“让士兵们也用像典韦那样的一体式锻造戟头”,在战斗力方面没有任何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贵,用料多。</P>

但这不能怪武器,要怪也怪袁谭穷。</P>

也就刘备用得起了。</P>

袁谭如果好好抱刘叔的大腿,也能先稍微拿一批尝尝鲜。以后要是大腿抱得不好,那就断供吧。</P>

83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