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肯定知道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制——科举制。
这个制度就是到了后世,也是全世界文官选拔的好办法。
那么,他为什么会强烈反对这种制度呢?
那当然是有目的的。
这要从科举的内容入手分析。
刘伯温当时所恢复考试科目是朱熹注释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时加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几本书都有共同的特点:家国一体、尊重权威。
这不挺好吗?
但是元代搞过的科举都是同样的科目。
现在考试的内容还是这些理念,明王朝难道要走元王朝的老路?
另外,朱元璋刚刚建国,急切地需要统一思想。
可考试内容中的《孟子》居然有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一个帝国中,人民是最贵的,其次是国家,最后才是君主。
实际上,孟子的本意,远没有今天的我们想的那样多。
他的意思其实是,作为一个君主,必须有这样一个意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爱护老白姓。
朱元璋对其实这样的思想并不排斥,他本人就来自底层。
而且他很爱自己的子民,至少此时的他是真的爱。
他最切齿痛恨的是由孟子的“民本”思想衍生出来的“君臣交易”理论。
依照孟子的看法,孔子那套不计利害的“忠君”论,简直比猪还愚笨。
孟子说,国君给你一碗饭,你就做一碗饭的事,多一粒米的事都不要做。
国君如果给你一顿臭揍,那你就马上离开,但你不要想着让他灭亡,要等着比他更有力量的人来灭他。也就是说,君臣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你值得辅佐,我就辅佐;你不值得我辅佐,我就炒你的鱿鱼。不要以为你是手握生杀大权的君王,我就要毫无原则地讨好你,甚至来给你当狗。
其实咱们是平等关系,而这种平等关系的思想源泉就是孟子的思想。
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位置上崛起的,经过艰难困苦才爬上了皇帝这个尊贵的位置,他必须稳固自己的权威,孟子的这些话当然不会得到他的喜欢。
他命令国子监把摆放的孟子神位一劈两半烧了。
还是越想越气,就让人把《孟子》书中那些“邪恶言语”共计85条,统统删掉。
他宣布废除科举制。
而我们的大冤种韩林,就得到了这样的任务,“劝朱元璋恢复科举。”
韩林接到这个任务,当场就腿软。
要知道,原本历史上,朱元璋会暂停十年科举。
而现在朱元璋正在生气中
据朱棡偷偷泄漏给自己的消息。
朱元璋在读《孟子》时,像是在读一本咒骂他祖宗十八代的檄文。
他怒睁双目,咬牙切齿的声音能传到宫外,当忍耐超过他的底线后,他一跳三丈高,把《孟子》一撕两半,摔到地上,拼命地踩,再拿起来,用牙咬书。
最后说:“要是这老家伙还活着,我非得砍了他的脑袋!”
现在去劝,相当于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