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不太懂道,“这看来毫无意义,没有才气。”
“恩。”韩林点了点头,说道:“就是要没有才气。这样的话,南北学术差距就会减少。”
“可是这样结构也挺难的。”朱元璋仔细看了看韩林写的东西道。
韩林点点头,“虽然难,但是有一个标准了。自然好判卷。”
朱元璋问宋濂,“宋国公说的对吗?”
宋濂点点头,不得不承认这东西确实容易判卷。
韩林没有继续说话。
其实八股文之所以厉害。
在于是只在四书五经里选题。
仅仅是文体上的限制,何至于禁锢住人的思想?
比如说近体诗和词,尤其是词,号称“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限制岂不更多,但诗词之间,出现过多少灿若星辰的大家,难道说他们的思想都被禁锢住了?
八股文同样如此,一种规范文体罢了,何至于禁锢住人们的思想?
其实,看明清时一些文人游戏笔墨的八股文,最有名的比如尤桐的《最是临去秋波那一转》,写得着实是妙趣横生,八股文一旦不用做考试,其实也可以是很好玩的。
至于说为什么很多才子都考不上,这真是多种因素都有了。
一个方面是这些才子可能真的不擅长写八股文,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蒲松龄,他考秀才时,硬是把一篇八股议论文写成了小说,但却意外得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赏识,名列第一。
然而这毕竟不是八股正途,所以此后蒲松龄考了几十年,就一直没考上举人。——这真不怪别人,就是现在,你谁把议论文写成小说,都得是零分作文吧。
相反,比如汤显祖同样大才子,人家就是八股名家。只能说才子和才子也是不同的。
另外,很多大才子考不中,也可能是和考官相性不合,毕竟作文这东西,主观性很大,一篇文章有人觉得很好,但在相性不合的人眼中,却有可能是一无是处。所以古代科举,考官是什么样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考官被任命后,往往自己先写一篇范文给考生看。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单纯运气不好了。毕竟全国那么多读书人,但科举考试三年才录取几十个,录取率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