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解,“什么分开录取。”
韩林用手在纸上画了一张地图,然后又用毛笔分了几个区域。
分别命名。
一个是燕齐,一个是中原,一个江南,一个岭南,一个云南,五大片。
接着介绍道,“陛下,我们可以按照人口比例,然后划出这样五个榜单,然后把进士名额也分别给到这几个区块里。自然不会出现都是江南江西的进士了。”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便用力拍了拍手,道,“说的对,这样一来就不会有南北矛盾了。”
韩林也点头称是,只是连甜豆腐脑和咸豆腐脑都能搞成地域黑的节奏。
这也不可能。
宋濂这个老头却有义务阻止朱元璋的乱搞,于是跪下来道,“宋国公确实是谋国之论,然而北方士字文章做的不好。这样以来,也会让饱学之士不满的。”
这话也敢说,难怪会最后抄家流放的。
虽然看似公允,但是你在朱元璋手下干活。
有时候,事情做的太公平也是一种“错”。
刘三吾为人慷慨,胸无城府,号称坦坦翁,办事讲究一碗水端平,不给人留下把柄。
明洪武三十年,朱元璋看中刘三吾的公平,任其为当年会试主考。
身兼重任,刘三吾不敢懈怠。
在品评试卷时,他心中只有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但正是这公平二字,闹出了一场群体事件,也让刘三吾发配边疆。
刘三吾案也称南北榜案。
该年会试,南方举子以其扎实的学问功底霸占进士榜单。
北方举子因为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凋敝,不敌南方,全部名落孙山。
刘三吾正是因为公正的评判标准,激化了双方矛盾。
经过彻查后,朱元璋找不到刘三吾污点,为了平息众怒,朱元璋诬陷刘三吾是蓝玉余党,发配充军。
随后朱元璋亲自主持考试,钦点的六十一名进士全是北方人。从此之后直到清朝取消科举,南北学子分卷考试,两个群体不加竞争。
南北榜案无疑是一场冤案,但是南北之间的隔膜又确实存在。
如果从个体的角度看,刘三吾主持的会试被南方人霸榜没有任何问题。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经济发达也好,文化氛围也好,来到考场拼的就是学问见识,在当时会试多中是南方人。
但是刘三吾不懂政治,不懂朱元璋团结北方士子的愿望。
不论是对朱元璋来说,还是对南方人来说,都是维系社会安定的重中之重。
北方人心不稳,南方日子也不能好过。南北分榜,从学子个体来看是提高北方人的起跑线,是不正当竞争。
但是政治就是做不到绝对公平。
韩林现在提出,可能刘三吾以后不用发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