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苍茫,潮起潮落。”
“策马扬鞭,翻山越水,管它风霜与雪雨。”
“我心已定,一如既往,管它天时、地利与人和。”
......
话说安思景指挥叛军,不分白昼,对京师疯狂攻击,战鼓轰鸣,锣声不断。
还好黄宗早有准备,将守城官军分成两组,这组守城,那组休息,苦苦坚守,叛军无机可乘。守城兵马虽折损过半,但士气高昂,越战越勇。
叛军连续攻打京城三日,人困马乏,死伤过半,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怨声四起。
李康年恐夜长梦多,要是各路勤王的兵马赶来,解了京城之危,日后再来攻打,怕是难得成功。
安思景听从李康年的谏言,将能战的兵马一个分开,攻打四门,不死不休。
朝中文臣一见形势对己方不利,软弱的心灵受到剧烈的震动,六成的人开始哭爹喊娘,就盼着皇帝下令,开城投降,以免叛军攻进城来,进行报复,让他们难以苟延残喘。
皇帝为了自己华丽的衣裳,精致的皇冠,哪能顾得上那些弱弱者的召唤,装作没有听见。
他深知,别人投降,最多是丢失高官厚禄、散尽万贯家财;自己投降,就是身死了余恨,还得挣个亡国之君的美名。
为了那份不甘心,为了那个想了十几年的宏愿,皇帝带着自己的两个兄弟,益王、靖王,上得城楼,手握宝剑,誓与京师共存亡。
守军将士一见,忘记伤痛,消除疲倦,全身挂满力量,将爬上城楼的叛军一个个推下城楼。
黄宗见到皇帝站在身边,一把跪下,呼喊道:“陛下,你回宫吧!要是你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将士们没有了主心骨,京师真就怕守不住了。”
皇帝听着,感动的留下眼泪,大声道:“将士们,你们是我华夏的好儿郎,大夏国以你们为傲。”
言语落,听从黄宗的建议,皇帝走下城楼,走进受伤军士的疗养间。看着那一道道伤口,或是一个个因救治不及时而死去的勇士,眼里含着泪,心里滴着血。
但他是皇帝,是孤家寡人,是朕,怎能轻易流血流泪!
带着无限的悲痛,走出军营,走向了皇宫,胸口隐隐作痛,自问道:“难道三弟王猛真的变了,忘记了京城正在生死的边缘挣扎着?不,不可能的,定是他有着不可言传的难言之隐。”
皇帝走进奉天殿,坐上那把龙椅,回想起在城楼上所看到的一切,触目惊心,渐渐地走向了疲倦,睡了过去。
一不小心,心灵深处走出几个魔鬼,将他拽了去,鞭打了一顿,扔进一个昏暗的天地间,没有光亮,只有一些从未听过的乐声。
华隆借着声音,寻了去,渐渐看见一些光亮,随着光亮越来越强,那乐声也越来越清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试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悲叹,人生长恨水长东!
华隆听过,感觉乐词写得太好,自己没有这个水准,不配做为这种人,更不应该选择这个职业,而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发展,或许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筑宏愿,今夜梦方醒。明朝正步上林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华隆丢不下他一生的宏愿,他要去见见那个传颂了千年的尧舜,到底是何方神圣,是怎样的一个贤明法,什么样的人间,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才称得上太平盛世。
于是他绕过乐坊,朝杂树丛中走去,拔出宝剑,一路披荆斩棘,慢慢寻出一条路来。
来到十字路口,王猛正站在正前方,后边立着千军万马,对着他就是一个跪拜,一声喝彩:“恭迎陛下!”
华隆极为高兴,走上前去,扶起王猛,扶起将士们,问道:“叛军都消灭了?”
王猛回道:“托陛下的天威,除了诚心归顺的,一个没留。”
华隆道:“好!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