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接过,看了看,对着襄王道:“你怎么想的啊?”
襄王答道:“父王,三弟想让七弟去节制巴蜀,九弟去节制关中,你看能行吗?”
皇帝咳嗽了一下,小声道:“给靖王一个钦差的身份,让他到关中去视察民情,整顿吏治,就可以了。至于益王,就让他待在京城吧。”
襄王问道:“父王,那兵粮草、军备等物资怎么处理啊?”
皇帝将信笺递还给襄王,小声道:“就这样,回去吧。”
襄王想不通,但也不用想,拜别皇帝,走出了养心殿。
皇帝望着襄王的背影道:“这孩子,还是没有长大。”
董宁扶着皇帝躺了下去,微笑道:“陛下,襄王殿下还算可以了,至少知道将信笺带来,比其他皇子强多了。”
皇帝道:“算了,等王猛离开了河州,他就会明白的。”
董宁微笑道:“王猛作为臣子,当然会将事情想得全面些,不然怎么帮助主子度过难关啊。”
皇帝忧心道:“希望他能应付过去,不是真就麻烦了。”
董宁微笑道:“陛下,你就放心吧,当年刘云飞用五千骑兵就打败了丰业王的三万骑兵,还是将其全歼,何况王猛这小子手上有两三万骑兵。”
皇帝道:“希望如此吧。”安然地看起书来。
襄王走出养心殿,不自觉地朝娴淑宫走去,他也是好久没来宫里向贤妃娘娘请安了。
走到娴淑宫门口,侍女见他前来,欢喜地将襄王引入贤妃的书房。
贤妃娘娘正在看着书,用言语阻止了襄王行礼,襄王走了过去,坐在贤妃的身边。
贤妃娘娘问道:“是不是有什么大事啊?这么晚进宫。”
襄王拿出王猛写来的书信,递给贤妃娘娘。
娘娘接过书信,认真看过,小声道:“陛下怎么说的啊?”
襄王回话道:“父王只让靖王以钦差的身份入关中,考察民情,整顿吏治,其他的没有。”
贤妃问道:“你怎么样想的啊?”
襄王答道:“我当然想能像信里希望的那样了。”
贤妃微笑道:“你这个孩子,等朝廷调派靖王跟益王到位,王猛那里的丈早打完了,还要派他们去干吗?”
襄王疑惑道:“母妃,你这话怎么说啊?”
贤妃笑道:“你以后多想想,信中说清了,三路兵马要乱我大夏国,你们要是在朝堂一个议论,真派靖王跟益王去节制巴蜀跟关中的兵马去打西戎人,其他两路兵马怎么对付啊?可能恒儿跟益儿还没调动兵马,安思景的兵马就来到京都城墙根下了。”
襄王问道:“那三弟怎么又要在信中要求靖王跟益王去支援呢?”
贤妃答道:“王猛那孩子只是想将事情的严重性通知你们,让朝廷有个准备,不要真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襄王问道:“那父王干吗又要派靖王去关中啊?”
贤妃道:“你这孩子,万一安思景他们妄动,王猛的兵马要东进抗敌,是不是要经过关中或河西啊。有靖王在关中把守,就算不能暗渡陈仓,至少能行个方便吧。”
襄王说道:“那要是安思景真的在这几天就动手,京城还不是保不住吗?”
贤妃看了襄王一眼,答话道:“他王猛不是帮你留了五万兵马在樊城那里吗,他安思景就是再厉害,夺城过关怎的要个七八天吧。”
襄王疑问道:“母妃,三弟怎么这么有先见之明啊?”
贤妃微笑道:“兵者,诡道也,那些能成大器的将领,都是心思缜密之人,何其聪慧,你无须惊讶奇怪,以后记得善待他们就行了。”
襄王苦笑道:“不是母妃这么一说,我怕真就明白不了这些能人的奇思妙想。”
贤妃答道:“刘云飞跟着你父王十几年,我才明白的,你没经历过那些残酷的争斗,不明白也不奇怪。”
襄王小声问道:“母妃,我家老三真的能赢吗?”
贤妃道:“只要你相信他能赢,他就能赢。记住了,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大事,你作为主子,一定要信心百倍。当输赢不能由自己决定的时候,想着的就只能是赢,这样,他们做起事来,才不会畏首畏尾。”
襄王道:“是,母妃,我记住了。”
贤妃道:“听说你在朝堂上变乖了,最近都在忙些什么啊?”
襄王微笑道:“老三去河州的时候,让我少管闲事,多看看书,说书里边有我想要的东西。”
贤妃欢言道:“这就对了。有些好事,连你父王都解决不了,就别说你了。回去吧,多读读书,挺好的。”
襄王答道:“好。那我回去了。”
拜别贤妃娘娘,向门外走去,背影宽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