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智能生成机理,好啊。”
林炳申教授一边一遍又一遍的审视着这篇课题报告,一边不住的赞叹。
人工智能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科技巨头的前沿实验室到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人工智能在相当时间内都是热门选项。
不过这些大都是针对人工智能商业应用的研究。商业应用的研究对短期成果更为看重,对能否立即投入商业运营非常看重,对能否快速赚钱非常看重。
但这些研究对人工智能的智能生成机理的研究完全可以说是浅尝辄止。
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有人工智能生成机理的研究透彻了,人工智能才能有更长足的发展。但很显然,这太慢了。
刨根问底的研究远没有统计统计数据、设计一个机器学习的算法来的简单、来的快捷、来的更有成效。
简单粗暴,投资周期短,效益回收快,是当今人工智能的研究的一大特点。但,弊端自然很明显,很多所谓人工智能都被戏称为“人工智障”。
当林炳申教授看到“人工智能智能生成机理的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心中先是一亮,紧接着又不自觉的叹了一口气:“这太难了啊,世界科技巨头对此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一个本科生又能怎么样呢?”
林炳申教授仔细的审阅着课题报告,内心有些期待,也有些久违的焦躁。他是越看越兴奋,越看越心惊。
这个课题虽然还没有什么真正的成果,但它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成为优秀课题的三大必要条件:研究思路清晰,假定条件合适,预估结论合理。
林炳申教授闭上眼睛,深深的思索着,心里渐渐有了判断:“成功的可能性依然很小,这只是一个思路而已。但,这已经属实非常不简单了。”
林炳申教授知道,自己有些太心急了:不要说在校生的科研,就算是投入海量资金、拥有顶尖设备、投入大量人员的研究院也不可能保证每一项研究都最终能出成果。
一个本科生的遴选课题,能够有这样一个思路,本身已经是一件了不得的成就了。
“人工智能智能生成机理,好啊。”林炳申教授放下顾虑,一遍又一遍的审视着这篇课题报告,不住的赞叹。
“希望这两个课题也能给我带来惊喜。”许久,林炳申教授拿起旁边的另外两个项目课题,其中一个是《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的研究:人工智能命运决定的思考》,另一个正是郭一有关辅助神经元理论的课题。
“我是不是有点儿太贪心了?”林炳申教授笑得颇为无奈。
林炳申教授对生命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研究都相当深入,眼前的这两个课题他也都进行了仔细的评估,但他没能得出判断:研究了两天了,他一直处于“懵”的状态。
不过林炳申教授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搞懂而直接否定这两个课题的价值——他不会轻易否定任何一个他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东西,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原则。
“人工智能的命运决定,这说起来也是对人工智能智能生成机理的研究,而且还更深。”
林炳申教授自言自语着:
“但,你至少要找一个东西说服我啊,哪怕是猜测,也要把猜测的链条完善了,条件与结果连贯了,仅仅只有猜测我很难说服自己。”
“还有这个辅助神经系统的理论,如果这真成功了,那绝对是震惊世界的成果。说是21世纪影响最大的研究都不为过,这样的研究甚至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这有可能吗?”
虽然知道希望渺茫,但林炳申教授还是抱着这样的幻想,这是他一生的期待,万一成了呢。即便这不是他的成果,他学生的成果也足以让他骄傲啊。
只可惜,这实在是……太难了……
“辅助神经系统?怎么比我的课题还魔幻?郭一?我倒要去看看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宁逸馨是一个天生的脑补狂人。只要有一丁丁点儿的蛛丝马迹,她就能幻想出来一大堆有的没的。
你给她一粒芝麻,经过她大脑的无边幻想,这粒芝麻甚至能在她脑子里膨胀出来一个多姿多彩的小宇宙!
《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的研究:人工智能命运决定新思考》正是她牵头搞出来的一个课题,没错,这一切就是源自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