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惊讶地发现,林黛玉在临终之际,才恍然大悟地认清了她外祖母贾母的真实面目,这让他对贾母的愤恨之情愈发强烈。
无怪乎林黛玉在临死前会如此心灰意冷,她对紫鹃说道:“好妹妹,我这里已无亲人,我的身躯是清白的,你无论如何也要让他们送我回家去。”
其实,林黛玉对贾母的寒心与失望并非偶然。她不止一次向紫鹃倾诉过自己的感受,然而每次紫鹃提及贾母对她的疼爱时,黛玉在内心深处都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黛玉已经彻底看透了贾母的虚伪和真面目。
贾母从未将林黛玉视为未来的孙媳妇,而仅仅是将她当作自己心肝宝贝孙子贾宝玉的玩伴。由于贾母深知宝玉对黛玉的依赖,只要黛玉一提及要回老家,宝玉便会寻死觅活,于是贾母索性将他们安置在一起。小时候,他们同桌吃饭、同床睡觉;长大后,又一同被安排进大观园,任由他们自由嬉戏玩耍。
怡红院与潇湘馆相邻,距离甚近。每当清晨,黛玉尚未起床,宝玉便会迫不及待地前来探望。如此一来,两人之间的关系愈发亲密无间。这样一来,黛玉的名声可就完全毁了!如果她最终无法嫁给宝玉,那她想要再嫁出去恐怕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那么,贾母这样做到底是安的什么心呢?
《红楼梦》开篇没多久,贾敏就不幸离世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外祖母贾母却非常热情地邀请黛玉进京。要知道,在古代社会,女子若是没有女性长辈的教导和家教,可是会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
然而,当林黛玉初次踏入贾府,与贾母相见时,贾母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涌而出,其浓烈程度令人咋舌。相比之下,贾府中那三位由贾母看着长大的姑娘,贾母对她们的态度则显得颇为冷淡,甚至有些疏远。贾母待人向来温和,但这种温和中却透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距离感。
然而,唯独对林黛玉,贾母的态度截然不同。黛玉自幼便与宝玉一同随老太太生活,吃住都在一起。她的吃穿用度,甚至比府里那些正牌小姐还要尊贵几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四十回中,贾母对黛玉的态度竟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简直如同冰火两重天。她的言语之中,充满了冷淡与抱怨,全然没有了往日的亲昵。
当黛玉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时,贾母前来探望。然而,令人心寒的是,贾母在探望完后,心中所想的竟然是:“如今这孩子大了,也懂得些人事了,就应该与宝玉保持一些距离,这才是做女孩的本分。我之所以心里疼她,也是因为她懂事。若是她心里有别的念头,那成什么样子了?我岂不是白白疼了她一场?”
贾母只觉得林黛玉如今有了这些不该有的想法,实在是让她大失所望。
贾母认为这种私下形成的爱恋之心是罪恶的,是不容于礼法人情的,更不是一个正经女孩子该有的心思。她觉得女孩子应该端庄、矜持,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而不是像黛玉这样,对宝玉产生超越兄妹之情的爱恋。
然而,当贾母面对一个年纪轻轻便病入膏肓、形容枯槁的外孙女时,她的责怪却显得有些过于凉薄。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来到贾府后,贾母对她的疼爱有加,两人常常一起吃饭、睡觉、居住。可以说,宝黛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正常的兄妹之情。
黛玉本就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多愁的人,她的内心世界比常人更为丰富。在与宝玉的长期相处中,她怎么可能不生出亲情之外的感情呢?贾母作为过来人,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可是,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和对宝玉的疼爱是不同的。她虽然喜欢黛玉这个小孙女,但在为孙子择亲时,却有着更多的考虑。如果林如海还在世,那么贾林联姻无疑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如今林如海已逝,林黛玉只是一个失去家族庇护的弱女子,而且她的身体状况也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贾母自然会更加谨慎地为宝玉选择妻子。
尽管贾府吞噬了黛玉的全部财产,但如此庞大的一个家族,仅凭这一点财富是绝对无法维持下去的。贾母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然而,她却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为孙子挑选一门好亲事上,企图以此来扭转贾府逐渐衰败的命运。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黛玉对贾母的所作所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她终于看清了贾母的自私本质,贾母一心只想让黛玉陪伴在她的孙子身边,却从未真正为黛玉的未来着想过。
而这首《葬花吟》,或许早已将林黛玉那悲惨而凄凉的一生展露无遗: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一句,道出了黛玉内心的高洁与不屈。她本是纯洁无暇之人,宁愿保持这份清白离世,也不愿陷入那污浊的沟渠之中。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如今她为落花收葬,可又有谁会来埋葬她呢?这其中的无奈与悲凉,让人不禁为之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