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曰,禅净有无,略知旨趣。四偈玄文,请详训释。
他说:“关于有禅、有净土、无禅、无净土的大体意思,我已经知道了,《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师父您详细地训解诠释。”
余曰,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中,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
我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这句话是说这个人已经彻悟禅宗的意旨,已经明心见性。并且又能够深入佛法经藏,对释迦如来所说的一切权教、实教的法门,有相当完备地了解。而且,在这一切的法门当中,又只用‘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净土法门,作为自利利他的正行。《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的上品上生章所讲的‘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者’,就是指的这一类人。
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
这种人有广大的智慧,有无碍的辩才。一切的邪魔外道,听闻到他的名号就会胆战心惊、失魂落魄。就好像头上长了锐利双角的威猛老虎,它的威力勇猛是没有其他兽类可以相提并论的。凡是有前来参学的人,他都能随其根机而说法,应当以禅净双修而接引的人,则用禅净双修而接引他。应当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的人,则用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他,无论是何种根器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蒙受他的恩泽,如此之人,难道不是现世的人天导师吗?
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下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作佛祖也。
至于他到临命终时,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上品莲台,只有一弹指的时间,便能够华开见佛,证得无生法忍,最不行也能证得圆教的初住位菩萨,也有顿时可超越诸般位次,而到等觉位菩萨。圆教的初住菩萨,就能够现身于上百个世界而示现作佛,更何况初住位之后,一个阶位比一个阶位殊胜,乃至到第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所以说这类人是‘来生作佛祖’啊。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句话。意思是说这个人虽然没有明心见性,可是却有决定的志向,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无数劫当中,发下了广大的誓愿,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就好像慈爱的母亲忆念独子一样。众生如果真能够像游子忆念母亲一样,以志诚心忆念阿弥陀佛,就必定会感应道交,蒙受阿弥陀佛的摄受。
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惭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较量其多少也。
平日努力修行禅定智慧的人,当然可以往生西方净土。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的人,在他临命终时,由于痛苦的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十声,或者只有一声,然后便直下命终,也同样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化身,前来接引他往生净土。如此看来,难道不是万人修行万人前去吗?然而,这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多少工夫,但是因为他的心力极为猛烈,所以也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利益。不能够把他们和那些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相比较,来分别他们念佛数量的多少。
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这些人既然已经往生到西方净土,虽然他们见到佛陀,听闻佛法,也有缓慢和迅速的不同。然而,他们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人之流,永远不会退转了。随着他们根性的浅深不同,或者用渐法、或者用顿法,都可以证得果位。既然证得种种果位,那么他们开悟的问题就不用说了。这就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啊。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炼,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轮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搁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这句话。就是指有一个人虽然彻悟了禅宗的意旨,已经明心见性。然而见思烦恼,并不容易那么断除。必须要经历种种缘起境界的锻炼,让见惑及思惑断除干净,那么三界的分段生死,才能出离。一丝毫见思烦恼都还没断除的人,暂且先不说。即使是努力断除到只剩下一丝毫烦恼的人,那么他依然会轮回于六道之中,依然不能逃离生死苦海。生死苦海极为深广,菩提之道路极为遥远,还没有回到解脱之家,就寿终命尽,这样的大彻大悟之人,十个人当中,就有九个人都是这样。所以说:‘十人九蹉路’。所谓蹉,就是蹉跎,也就是世间人所说的‘耽搁’了啊。
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阴境’,是指中阴身的境界。也就是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现的境界。这种中阴境界一现前,一眨眼的功夫,神识便随着最猛烈的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之中,一丝一毫也不能做主。就好像人们负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牵去偿还。心念的思绪有多头多端,心念最重的境界首先坠入。五祖戒禅师再来而为苏东坡,草堂清禅师再来而为鲁公,这些还是比较好的呢!所以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着魔发狂也。夫着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不可不辩。
‘阴’这个字,读音和意义都与‘荫’字相同,即是覆盖的意思。也就是说由于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瞥’这个字,读‘撇’的音,就是指‘眨眼’的意思。有人把‘蹉’字当作‘错’字。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之境界,总起来讲,这些人因为不认识‘禅’和‘有’这些字的意思,因此,才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岂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十个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却即随着‘五阴魔’的境界而去,最后变得着魔发狂呢?人之所以着魔发狂,乃是因为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为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的种性。怎么能不知好歹将着魔发狂这种事,加到大彻大悟之人身上呢?这个关系非常重大,不可以不明辨。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句话。有人理解‘无禅无净土’说是‘认为没有禅宗和净土法门,只知埋头造业,不修任何的善法’,这是大错特错的。佛教的法门虽然无量无边,只有禅宗和净土,最契合当代人的根机。‘无禅无净土’,应该是指这个人既没有彻悟心性,又不求生极乐净土,只是悠悠泛泛地修习其他法门。既不能靠自力而使定慧均等,断除烦惑证得真性;也不能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
用一生泛泛的修持功德,感得来生的人天福报。这种人当生既然没有真正的智慧,来生就会随着福报境界而转,耽溺执着于五欲境界,广泛地造下种种恶业。既然造下种种恶业,将来便难逃恶道的果报。等这个人一口气上不来,立即就会堕落到地狱中去。以地狱当中洞然火烧的铁床铜柱,历经久远的时劫,睡卧铁床抱持铜柱,来偿还他生前的贪欲声色、杀生害命等种种的恶业。诸佛菩萨,虽然可怜他也去救拔他,可是因为他被恶业之力所障碍的缘故,不能得到佛菩萨慈悲的利益。古人曾经说修行佛道的人,如果没有真正的信愿,来求生西方净土,而是泛泛悠悠地修习其他的善行,这个称之为第三世怨,就是这个意思啊!
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这是因为这个人今生修德行善,来生便能享受福报,倚仗着福报的势力又造下种种恶业,第三世就会堕落恶道之中。快乐暂时在来生得到,可是痛苦却遗留于长劫。纵使地狱的业报消尽,又再度转生于鬼道、畜生道。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啊。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手拈抓起地上的泥土,问阿难尊者说:‘我手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上的泥土多?’阿难尊者对佛说:‘大地上的泥土多。’佛陀言:‘能够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的泥土。失去人身者,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所谓的‘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依托和仰仗。’依然是局限于偈语,而浅近地说法罢了。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一切修行法门,专门仰仗自力修行;而净土法门,则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一切的修行法门,要烦恼惑业断尽,才能够了脱生死;而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一旦往生就能够进入圣人之流。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所以特别作诗偈料简,以垂示后世之人。可以说《四料简》是迷失渡口的救渡宝筏,是危险道路的明智导师。只可惜世上的人,都是随意地迷糊地读过,不知加以研讨探究其究竟意义。这大概就是众生同分恶业所招感的共同果报吧?
彼曰,我昔何罪,早昧真诠。宿有何福,得闻出要。愿厕门墙,执侍巾瓶。
他说:“我往昔不知道有什么罪过,很早便迷昧了真实的佛法。也不知道宿世有何福报,今天能够听闻到师父您所开示出离生死的要径。我愿意侧列于师父您的门墙之下,作您的弟子,来奉侍您。”
余曰,余有何德,敢当此说。但余之所言,皆宗诸佛诸祖。汝但仰信佛祖,宏扬净土。则无德不报,无罪不灭。昔天亲菩萨,初谤大乘,后以宏大赎愆。汝能追彼芳踪,我愿舍身供养。
我说:“我有什么德行,敢承当你这么说。但是我所说的言语,都是根据诸佛菩萨、祖师们的言教而谈。你只要仰信佛陀祖师的言教,努力宏扬净土法门,那么就会没有什么恩德不能回报,没有什么罪业不消除。过去天亲菩萨,最初修行小乘而诽谤大乘佛法,后来,知道自己错了,于是努力宏扬大乘来救赎自己昔日的罪过。你如果能够追随天亲菩萨的芳踪,我愿意舍弃我的身命而供养你。”
上座乃礼佛发愿云,我某甲从于今日,专修净业。唯祈临终,往生上品,见佛闻法,顿证无生。然后不违安养,遍入十方,逆顺隐显,种种方便,宏通此法,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间歇。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愿释迦弥陀,常住三宝,愍我愚诚,同垂摄受。
这位禅宗上座于是礼佛发愿说:“我弟子某甲,从今以后,专门修习净土法门。唯愿临命终时,上品往生西方极乐,亲见阿弥陀佛,亲自听闻佛法,顿时证得无生法忍。然后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而普遍进入十方世界,以逆行或顺行、隐密或显明的方式,用种种的方便,宏扬流通净土法门,度脱一切众生。直到永远,不间断不歇息。虚空有其穷尽之时,我的愿力则没有穷尽之期。唯愿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及一切常住三宝,愍念我的愚痴诚心,一同垂慈而摄受我。”
余曰,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我说:“净土法门的事相,乃是一个广大的因缘。净土法门的义理,乃是如来秘密之藏。你如今能够信受奉行,就是以佛陀的功德庄严而为自我庄严。”
上座唯唯而退。因录其问答,以为不知此法者劝。
这位禅宗上座恭敬地退下,因此我记录下这些问答之词,以作为不知道净土法门之人的劝导之文。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