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五(2 / 2)

现如今,实在难遇到真正弘扬净土法门的人。把你普遍参访善知识的念头,换成一心一意念佛,利益就大了。否则,就成了白白地劳碌奔波了。谛闲法师那里,应该多多请教,其余(的人)我就不知道了。

安士全书,为古今善书之冠。拟排印普遍流布,藉以挽回世道人心。幸尤惜阴居士极力料理。特出广告,普劝印施。因令打四付纸板,拟印二三十万部。俾全国二千四十一县之各要机关,及各要人,皆得瞻视。则以后之流通,当更普遍广远矣。然成事在天,不必预计。但以救国救民为事,尽力而为即已。

《安士全书》是古今善书之首。我打算排印出来普遍流通,以此来挽回世道人心。所幸有尤惜阴居士尽力来料理这件事,特别刊出广告,普劝大众助印布施。因此让印书处打了四付纸板,计划印二、三十万部。以使全国二千四十一县的各个重要机关,以及各界要人,都能够看到这本书。那么以后的流通,应当会更加普遍久远了。然而成事在天,不必预先计算。只要以救国救民为事务,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大丈夫能令文章盖天下,功业宣宇宙。而不能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以着于外而遗其内,着于有为之末,而遗其无为之本也。

如果念佛不能纯一,就必须调制这颗心,不让心向外驰求,久而久之心自然会纯一了。成片的意思就是纯一而没有夹杂。大丈夫能做到文章盖超天下,功业宣赫宇宙,却不能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因为他执着于外境,而遗忘了内心,执着于有为的枝末,而遗漏了无为的根本啊。

世间人谁能一一占全。吾人但取其克尽伦常,力修净业即已。何暇计其他哉。

世间人谁能够样样占全。我们只要克尽伦理道德,努力修习净业就可以了。哪有空去计虑其他的方面呢。复马契西居士书五

念佛时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皆先念弥陀经,经完,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

念佛,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现在寺院念佛堂都是先念《弥陀经》,念完后念《往生咒》,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之后接着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时候是绕念。必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这样绕是顺从,是随喜。顺从有功德。

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即坐默念,约一刻,又出声念。念毕跪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恐室小难绕,则立跪坐念,皆须按己精神而定。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

西域最注重围绕 (这种修行方法) 。我们这里也把围绕和礼拜一同实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这是反绕,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就坐下来默念,大约一刻钟功夫,再出声念。念完后跪在佛前,念佛十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声,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如果屋子小难绕,则立念、跪念、坐念都可以。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精神而定,不必让他人为自己订立规矩。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虽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意思,是念佛到相应的时候,虽然始终在念佛,却完全没有起心动念之相(在没有念到相应之前,不起心动念来念佛,就等于是没有在念佛)。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者忆念。所以叫做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

无念,不能当成是不念。无念而念,是指没有起心动念的念相,而心中在念念不间断地念佛。这种境界很不容易得到,不可以错误领会。

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

观想念佛一法虽然好。但必须清晰地知道所见到的佛像,是唯心所现的。如果当成了心外的境界,或许会导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就是指虽然佛像历历分明,然而并不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形体。若将见到的佛像认做是外境,认作有形的实体,便成魔境了。

合眼开眼,但取合宜可也。兼持观音圣号,甚有恃怙。一切人皆宜如此修之。作事时,不能念兹在兹者。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则心无二用,难免间隔。苟能常存觉照,亦无所碍。

闭眼念佛、还是睁眼念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就可以了。 (每日念佛) 兼持观世音菩萨圣号,会得到很大的依靠庇佑,一切人都应该如此来修持。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够念念在佛号上,是因为没有到一心不乱的境界,那么心无二用,难免就有间杂隔断。 (这种情况下) 只要能够常常存有觉照,也没有什么妨碍。

人须各守本分。汝上有祖母父母,下有小弟妻室。而且职业极闲,最易修持。不于此境,真实用功,而妄欲出家修行。汝出家有此好机缘,专心办道乎。不知出家有出家之事,谁能一事不理。即如光了无一事,亦几终岁长忙,无暇专心念佛。况其余者哉。祈随分随力修持,勿作分外之想,则幸甚。

人必须各守本分。你上有祖母父母,下有小弟妻室。而且职业很闲,最容易修持。不在这个环境中,真实用功,而妄想要出家修行。你出家有你现在这样的好机缘,专心办道吗?殊不知出家有出家的事情,谁能够什么事都不管。即便像我一件事也不管,也还是几乎整年都在忙,没有空专心念佛,何况其余的人呢?祈望你随分随力地修持,不要作分外的妄想,那么就非常庆幸了。复马契西居士书六

修行之人,要息心静养。汝名静庵,何不顾名思义,一味无事找事,弄得一切人讨厌。自己胸膈膨胀,头晕神疲。再不自重,必致吐血。轻则便成废疾,重则或致陨命。反贻 (y i) 人谓汝学佛修行,不唯无益,而反受损。

修行的人,要息心静养。你法名为静庵,为什么不顾名思义,而要一味地没事找事,弄得一切人都讨厌你,也弄得自己胸胀头晕,精神疲倦。如果再不自我保重,必定导致吐血。轻则成为残疾,重则或许导致丧失生命。反而给人留下话柄,说你学佛修行,不但没有利益,反而受到损害。

从兹一班无知,遂谓佛法之咎。因之诽谤阻遏,断人善根。不知由汝不依佛教而行之所致也。汝须自知好歹。修行要各尽其分,潜修默契方可。

从此一班无知的人,就认为这是佛法的过错,因此对佛法加以诽谤阻止,断人善根。殊不知这是由于你不依从佛教而行所导致的啊。你自己必须知道好歹。修行要各尽自己的本分,沉潜修持,默契于心,方才可以。

汝之病,皆尔自取,谓之何哉。急急改过,摄心念佛,即经典亦暂且勿看。过一二月,便可复原。不然,即绝交。他日再见,一任情同陌路而已。

你的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还会是是什么原因呢?赶紧改正过失,摄心念佛,就是 (佛法) 经典也暂且不要看。过一、二个月,身体就可以复原。不然的话,就绝交。他日再见到,一概像陌生人一样对待 。复马契西居士书七

名者,实之表。有实有名,亦不为荣。何以故。以属本分故。无实得名,辱孰甚焉。况欲张罗,动人视听,必致遍登报纸,彼于表彰处,必加一番疑议,则成欺世盗名之实案矣。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故不得不一再详告也。

名,是实质的表象。即便有实有名,也不值得荣耀。为什么呢?因为 (名实相符,不务虚名) 是做人应尽的本分。没有实质却得到了名誉,是最耻辱的事情。更何况还想要张罗筹划,到处登报, (用虚名) 来打动他人的视听。那些人在所表扬的方面,必定会加上一番怀疑议论,从而就成为欺世盗名的真实案例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得不一再详细告诉你。

汝信心颇深,但好张罗,及好游,好结交,实为修行一大障。且汝年始二十余,即如此结交。后来佛学大通时,当日不暇给矣。祈沉潜杜默,则其益无量。戒之。

你 (对佛法) 的信心很深。但是喜好张罗,喜欢游历,以及喜好结交朋友,这实在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况且你才二十多岁,就这样结交朋友。等到后来佛学通达的时候,应当天天都忙不过来了。希望沉默潜心修行,则利益无量。要以此为警戒啊。复马契西居士书八

屡次戒汝,沉潜杜默,一心念佛。然究不肯将张罗习气放下。显荫将知事稿寄海潮音,已属太不洞事。汝又以为得意,不亦唯名是求乎。

多次告诫你,要沉默潜修,一心念佛。然而你终究不肯把张罗的习气放下。显荫把陶在东知事的文稿寄到《海潮音》杂志社,已经属于是太不懂事。你却为(此类行为)感到得意,不也是只想着求名声吗?

募印文钞之事且止。以汝尚非做此种事业之时。汝且息心念佛,毋求博览。令内既发心皈依,当名契净。名说以现无工夫,且待暇时为之。

募印《文钞》的事情暂且停止吧。因为你现在还不是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你且息心念佛,不要追求博览群经。你的妻子既然发心皈依,当取法名为契净。因为现在没有工夫,法名的含义等有空的时候再给她讲说。

汝后所问者,实皆切要之语。只因汝不能息心念佛,故茫然不知下落。汝且认真念佛,久当自知,不须人说。

你后面所问的,实在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只因为你不能专心念佛,所以茫茫然不知道(这些话)的着落。你且就认真念佛,久而久之应当会自己知道了,不需要别人说给你听。

令内既皈依,当令心依佛说,身去女习,庶可获大利益。依佛说,即依四宏誓愿。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尚非彼分,然其心固宜发利己利人之心。除女习,即勿事妆饰,勿怀谄曲。于上人同辈,必尽孝尽友。如此方不愧为佛子矣。

你妻子既然皈依,应当让她心中依从佛的教诲,身上去除女人习气,想必可以获得大利益。依从佛的教诲,就是依从四宏誓愿,以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四宏誓愿还不是她分上的事,然而内心应该要发利益自己、利益他人的心。去除女人习气,就是不要从事化妆粉饰,心中不要怀有谄曲。对于长辈或同辈,必定要尽孝尽友。如此才不愧为佛弟子啊!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便蒙钞,乃道光末年,红螺山慕莲法师所着。净土决疑论,特借彼口气,而作发起。民国三年,狄楚青致书令作论,以凑佛学丛报材料。光先概不用印光之名,故借彼名。于题下标云,红螺山慕莲法师遗稿,云水僧释常惭钞寄。及与孟由寄,则标云借红螺慕莲法师口气。及蔚如排印,两种标语全删去。故致汝疑光曾着有此书也。

《弥陀便蒙钞》,是道光末年,红螺山的慕莲法师所写。《净土决疑论》,是借慕莲法师的口气,而作为发起。民国三年,狄楚青写信给我,让我作一篇论文,刊载在《佛学丛报》上凑版面。我以前一概不用“印光”这个名字,所以借用慕莲法师的名,在题目下面标示说:"红螺山慕莲法师遗稿,云水僧释常惭钞寄"。寄给周孟由时,就标明为假借红螺山慕莲法师口气。后来徐蔚如排印《文钞》时,两种标语全都删去了。所以才导致你猜测我曾经写过这本书 (《弥陀便蒙钞》) 。

前所问者,今条示之。心本无象,而森罗万象皆由心现。心本非法(法即事也,世间凡可以名目者通谓之法),而一切诸法,皆由心显。故曰无象而为万象之主,非法而为诸法之宗(宗者,归趣之义,如江汉朝宗于海。又主质之义,以诸法莫不以心为体故)。

你在前面所问的问题,现在一条一条来说明。心本来没有形象,而森罗万象都由心所呈现。心本来不是法,(法就是事,世间凡是有名称的,通通称为法)而一切诸法,都由心来显明。所以说:心无象而为万象之主,心非法而为诸法之宗(宗:是归趣的意思,如江河的水流向大海;又是本质的意思,因为诸法无不是以心为本体)。

生佛体同,有何差别。差别何可名同。汝将相用,混而为体。故有此问。生佛体本无二。其不同者,乃迷悟顺逆于体之相用耳。生迷逆于体,佛悟顺于体。迷逆悟顺之相与用,则天地悬殊也。

(你提问说:) "众生与佛,本体相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差别,又怎么可以名为相同?" —— 这是因为你把相和用,混认为是本体。所以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众生与佛,就本体来说没有区别。只是由于存在对这个本体迷惑、觉悟,随顺、违逆的差别,从而导致相和用也不同罢了。众生迷惑违逆于本体,佛陀觉悟随顺于本体。那么迷惑违逆的众生与觉悟随顺的佛陀,二者的相与用,自然就天差地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