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六(1 / 2)

某某人来到普陀山,于是问到您日常的生活起居。说每天阅读禅宗的语录,经常谈论机锋公案。我认为年纪大了,应当多多念佛,就是以净土为宗旨,方才有实际的造诣。

请试论之。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绝定可期。

不妨论说一下其中的道理:禅宗与净土,从理体上讲是一非二。如果从事相修持方面论,则有天渊之别。禅宗行人没有彻底开悟,彻底证悟,不能够超出生死。所以沩山禅师说:“如果顿悟正因佛性,就是踏上了出离尘境的渐次阶梯。每一生如果都能不退转,佛的阶位决定可以期会。”

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

又说:“初发心的禅者,可因一定的机缘突然悟见自性,但还有无始旷劫的习气,没能顿时除尽,必须让他们努力除尽现前业力的流转情识 (即悟后起修,在一切境缘中磨除旧习宿业,久久使之净尽)。”弘辨圆智禅师说:“顿悟所见的自性,与佛相同。然而还有无始的习气,没能顿时除尽,必须借助对治的法门,令心随顺性德起作用。

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盘,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

如同一个人吃饭,不是吃一口就吃饱了。”长沙景岑禅师说:“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位上的涅盘,因为功夫未能齐等于诸位圣者的缘故。”所以五祖戒禅师转世又作苏东坡,草堂清祖师转世为曾鲁公。古往今来的禅宗祖师,彻底开悟而没有彻底证悟的大多如此。实在由于只是依仗自力,不求佛力加倍,有一丝毫的惑业没能除尽,生死决定不能出离。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无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净土宗则要求具足信愿行三者,就可以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就永远出离生死。悟证的菩萨顿然高登一生补处,未悟的菩萨也能证得阿鞞跋致。所以华藏海众菩萨都发愿往生净土。宗门教下的善知识共同愿生净土。实在由于是完全仰仗佛力,兼带自己的诚恳心。所以能够感应道交,由此速成正觉。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而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

为今之计,你应该放弃禅宗语录,专心修持净业。在一尘不染的心中,执持万德洪名圣号。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没有夹杂,没有间断。必定要使得念起于心,声音入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而久之,自然功成成片。亲证念佛三昧,自然知道西方的禅宗道风。

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是以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工夫,来修持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净业法门。即净土法门而修持禅宗,有哪个玄妙能超过这个的呢?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主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

念佛的人也不是不可以持咒。但必须主修助修分清楚,那么主修也归于主修。如果泛泛然没有什么分别,一样对待,那么主修也就不是主修了。准提咒、大悲咒,哪里有优胜优劣的分别呢?心如果至诚,法法都灵。心如果不至诚,法法都不灵。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

一句佛号,包括一切大藏教义,毫无遗漏。通宗通教的人,才能作真念佛人。另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是口会说话的人,也可成为真念佛人。除开这两种人,则能否成为真念佛人,都在于自己努力与否,及是否依教罢了。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修行净土法门,要有决定不怀疑的心理,何必去问别人有没有效验?纵然全世界的人都没有效验,也不生一念疑心。因为有佛祖挚诚的教言可以依凭。假如去问别人有没有效验,就是对佛的言论信得还不够彻底,而要用人言来定论。这就是偷心,这是不能成事的。英烈汉子绝对不至于舍信佛言而去相信人言。自己心中没有主张,为校验佛语的真伪专门去听人说的话,而将人的话作为自己的前途导师,那不是悲哀吗?

随自意三昧,乃从凡至圣通途修法。其言初发心菩萨。虽该摄一切凡夫,实则乃是三心圆发三德圆证之圆初住菩萨(约别教则是初地),以正因理心发,证法身德。了因慧心发,证般若德。缘因善心发,证解脱德。故能于十方世界,现十法界身,普应群机,上求下化。

《随自意三昧》,是从凡夫到圣人的通途修法。其中所说的,初发心菩萨。虽然也该摄受于一切凡夫,然而实际上则是三心圆发,三德圆证的圆教初住菩萨(约别教,则是初地菩萨)。因为正因理心发,证法身德。了因慧心发,证般若德。缘因善心发,证解脱德。故能于十方世界,现十法界身,普应群机,上求下化。

汝将谓初发心即凡夫之初发心修行者而已乎。汝见金轮所示悟二空法证实相理,便踊跃欢喜,即欲担荷。(光)恐汝作魔,故详示其身份,令汝了然无惑。

你认为初发心,就是凡夫的初发心修行人而已吗?你见到金轮咒法中所开示的悟二空法,证实相理,就踊跃欢喜,就想要承担。我恐怕你作魔,所以详细显示初发心的身份,令你了然没有疑惑。

悟二空法,证实相理,正此初发心菩萨之身份耳。其书中所示之法,凡夫皆可依之而修。其所示之身份,且莫说凡夫。声闻缘觉具大神通,尚不能彀,何况凡夫。

悟二空法,证实相理,这正是此初发心菩萨的身份啊!《随自意三昧》这本书中所显示的方法,凡夫都可以依着去修。其中所显示的身份,且不要说是凡夫。就是二乘声闻缘觉,具大神通,尚且不能够相比,何况是薄地凡夫。

其书另刻出时,当谛视之。于无所住生心(一),不住法而行布施(二),三轮体空(三),一道清净之义(四)(此四句乃佛法纲要,看经修行者宜知之),大有发明。

这本书另外刻版印出时,应当好好看看。对于:无所住生心(一);不住法而行布施(二);三轮体空(三);一道清净之义(四)(此四句话是佛法的纲要,看经修行的人应该知道),有很大的阐明。

(光)欲取此义为颂揭出,令阅者得其纲要。已与蔚如言之。而人事丛沓,力不暇及,且待来年。

我想要取这个义理,写成偈颂揭示出来,令看的人,得到其中的纲要。已经与徐蔚如说过了。但由于人情事务繁多杂乱,没时间来做这个事,暂且等待来年再说。

十往生经,乃观经初首三种净业之流,刻以传世,亦无不可。已与蔚如言之。而其错字等未暇标示,当将原经寄去。古字虽不错,亦不宜用。

《十往生经》,是《观无量寿经》开头的三种净业正因之类的书,刻印流传世间,也是可以的。已经与徐蔚如说过了。而其中的错字等等,没有时间标示出来,应当将原经寄去。古字虽然不错,但不适合用。

至言观身不观一切,唯观无缘。无缘者,即随自意三昧谓空无所有性。既无所有,故无从与其攀缘。若不从根本上一刀两断,则心缘纷纷,何能解脱。此数语简略之极,而意义宏深。祈与蔚如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