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十一(1 / 2)

若云证实相法,则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南岳思大禅师,智者之得法师也。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其所证,乃曰,我初志期铜轮(即十住位,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分证寂光。初住即能于百三千大千世界,示作佛身,教化众生,二住则千,三住则万,位位增数十倍,岂小可哉),但以领众太早,只证铁轮而已(铁轮,即第十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思示居第十信,尚未证实相法。若破一品无明,即证初住位,方可云证实相法耳)。

如果说到证实相法,这不是博地凡夫所能做到的。南岳慧思大师,是智者大师的得法恩师。有大智慧,有大神通。临终有人问他所证果位,他说:我最初志向,是期望证铜轮位(即十住位菩萨,破无明,证实相,初入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初住位,就能在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作佛,教化众生,二住位,能在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示现作佛,三住位,就是一万个世界作佛,每一位增长的数目是十倍,这哪里是寻常轻易的呢),但因为领众太早,只证到铁轮位而已(铁轮位,就是第十信位菩萨,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南岳慧思大师示现居在第十信位,还没证得实相法。如果破一品无明,就证入初住位菩萨,方才可以说,证得实相法)。

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

智者大师,是释迦佛的化身。临终时有人问:不知大师证入什么位次?大师回答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就是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就是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见惑还没有断除)。

蕅益大师临终有偈云,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末世大彻大悟人,多多是此等身份。五祖戒为东坡,草堂清作鲁公,犹其上者。次则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为秦氏子桧。良以理虽顿悟,惑未伏除,一经受生,或致迷失耳。藏性,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乃实相之异名)。

蕅益大师临终偈颂说: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名字位人:圆悟藏性,与佛同等,而见思惑,尚且没能伏住,何况说到断除呢?末法之世大彻大悟的人,大多是这种身份。五祖寺的师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草堂寺清印禅师转世作曾公亮,这还是好的。其次,海印信禅师转世为朱防御的女儿。又其次,雁荡山僧人转世为秦桧。实在因为实相真理虽然顿悟了,而见思惑没能伏住断除,一经再次投生,可能导致迷失啊!藏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实相的异名)。

蕅益大师示居名字,智者示居五品,南岳示居十信。虽三大师之本地,皆不可测。而其所示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之不易证,后进之难超越。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

蕅益大师示居在名字位(注:也就是六即佛里的名字即佛,也是禅宗的大彻大悟),智者大师示居在五品位,慧思大师示居在十信位。虽然三位大师的本地,都不可测量。而他们所示现的名字、观行、相似三位,可见实相不容易证得,后学之人实难超越。实在是恐怕后人,未证未证,所以三位大师以身说法,令我们自知惭愧,不敢狂妄打算罢了。

三大师末后示位之恩,粉骨碎身,莫之能报。汝自忖度,果能越此三师否乎。若曰,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弥陀,高预海会,随其功行浅深,迟早必证实相。则是决定无疑之词,而一切往生者之所同得而共证也。

三位大师最后实现所证果位的恩德,粉骨碎身,不能报答。你自己想想,自己果然能够超越这三位祖师吗?如果说:念佛阅经,培植善根,往生西方之后,常侍阿弥陀佛,高于莲池海会,随我们功行的浅深,迟早必定证得实相。这句话是完全不用怀疑,所有往生的人最终都能共同证实相,究竟圆满。

有金轮咒法,不许问事,唯许问善根,问法门。而末世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皆当决定专修净土,法门亦不须问。

又者,金轮咒法,不许问事,只许问善根的深浅有无,问修何种法门。而末世的众生,无论有善根,无善根,都应当决定专修净土。法门也不需要问。

善根有,固宜努力。无,尤当笃培。则善根亦不须问。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

有善根,固然要努力继续修。没有善根,更应当努力培植。那么善根也不需要问。只需要持咒,帮助修习净业。不要随意作法,烦劳亵渎佛陀圣人。

倘动辄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事。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

倘若动不动就作法,如果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许导致生起魔事。唯独有一件事,适合作法来请问,但又不是你们分上的事。那就是:如果有人发心出家,自己没有证道,不能观察对方的根机,须仰叩佛陀慈悲,指示可不可以,以免有匪徒败类之人,混入僧团的弊病。

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抉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

而现在收徒弟的人,唯恐徒弟不多。明明知道是劣迹之人,还急忙的想要收为弟子,唯恐他走掉了。谁肯如此的慎重决择。贪图名利,喜欢眷属,使得佛法一败涂地,不能够兴盛啊!

至于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无或疑贰,则无求不得。

至于业障重,贪瞋炽盛,身体弱,内心怯,只要能够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可以疾病痊愈。《普门品》中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瞋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之。念佛也是如此。只要尽心竭力,没有怀疑的念头,那么无求不得。

然观音于娑婆有大因缘。于念佛外,兼持观音名号亦可。或兼持楞严大悲等咒,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