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庆澜(黄涵之)熏沐后写序
【注:】
沈曾植(1850—1922 年),字子培,号乙盦(ān ),巽(xun )斋 ,晚号寐叟,号署乙公,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 年)进士,官安徽布政使等。学识渊博,精研西北史地,书法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自成面目。在行草上独树一帜,创造了体势险峻而沉实、姿态飞扬而又含蓄的风格。着述颇丰。
马一浮(1883—1967 年) ,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juān )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上虞长塘乡( 今东关镇) 后庄村人。现代着名文史学家、书法家。新儒学“ 现代三圣” 之一。
黄庆澜(1875 — 1961 年) ,名庆澜,字涵之,法名智海,祖籍江西景德镇, 出生于上海。前清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宜昌知府。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办南华书局。民国以后,历任火药局局长、上海高级审判厅厅长等职。后到上海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随印光法师学佛,对净土宗尤有研究,弘扬不遗余力。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书 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戊戌年稿。教行理三,唯约教论。今以教理约教,行果约机,谓依教理以起行,行满方克证果也)
(1898 年的那篇稿中,对于教、行、理这三方面,只是针对“教”这方面进行了讨论。现在这篇稿将教、理归为“教”,将行、果归“机”来说明。依着佛所说的经教才能正确地修行,修行圆满方才能证得道果。)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佛陀所说的经教,经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后所证的圣果,这四者是佛法的纲要。而忆佛念佛的方法,则实在是得道的捷径。在过去,无论修哪一个法门,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但在现代,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不能证得道果。这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人的根机陋劣不堪。如果不仰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难以解脱。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而净土法门普遍收摄上、中、下三种根机,高高超出律、教、禅等宗派,净土法门能够实现诸佛无尽的悲心,并让众生恢复显露本具的佛性。汇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定性声闻、缘觉、菩萨性、不定性、无种性这五种根性的众生,共同归于净土。导引上至圣人,下到凡夫,共同证入真常佛性。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法门,向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弃净土法门,向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极乐。
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只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着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自从《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尽十方世界海的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西方净土的。由本师释尊在只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凡是西天东土的一切佛学着述,最后都归结到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着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
自从东汉佛教流传到中国,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创兴莲社开始,一呼百应,天下修行者无不跟随远公芳踪而修行净土法门 (远公因首倡净土宗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之后对于弘扬净土法门功德显着的人,北魏时有昙鸾大师,昙鸾大师是个高深莫测的人,曾因办事去南梁谒见梁武帝,事情办完后又回到北魏。受大师道德感召,梁武帝时常面向北方作礼说:“昙鸾大师,真是肉身菩萨啊。”
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陈末隋初则有智者大师。唐朝则有道绰大师,依从昙鸾大师的教导,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二百多遍。道绰大师门下出现了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等到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大行大师的时候,净土念佛的风气已经普遍传播到九州内外了。从此,各宗各派的善知识,无不是自己秘密修行净土,并劝人念佛往生,以求利益自己也利益别人。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
说到禅宗,如果单提向上,径直契入真如境界,则万法皆空,连“佛”亦属心生之相,念佛求生净土就更是心生幻相。因万法皆空,既没有佛,也没有众生,所念的佛及所求生的净土也都是虚无之事。这是就真谛上讲,心灭则种种法灭,即所谓真如的实际境界,连一粒微尘也没有。禅宗一法不立的主张旨在说明众生本具之如来德性的本体。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但是,如果确切论述禅宗的修持方法,则一法也不能废止,如禅宗百丈师一日不劳动就一日不吃饭。劳动这件事尚不能废止,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件事呢。这是就俗谛的事修上讲,心能实修,诸事无碍,所以说佛事门中不舍弃任何一法。这种一法不废的修行方法则体现了众生本具性德的具体妙用。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如果打算必须抛开俗谛来说真谛,所说的就不是真谛。譬如,摒弃四大五蕴去寻觅心性,身体既然已经不存在了,心又将安寄在哪里?如果通过俗谛来开显明了真谛,才是真实的真谛。比如心性在眼根则能视物,心性在耳根则能听声,就是通过四大五蕴之身而显示心性的大用。这一点是以上各位禅宗祖师,都密修净土法门的主导思想。但是以上禅门祖师没有把不废止、不排斥、且密修净土法门的思想广为弘扬和传播,所以如果不去深入地体会,则无法知晓以上诸禅门祖师的心法。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在百丈禅师所确立的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的仪规上,都是念佛回向西方净土。又说:“修行以念佛为最稳当。”真歇清了禅师认为,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根器的众生。又说:“洞下宗所有宗徒,都应该密修净业。”因为修持净土见佛,比修行禅宗更加简易。又说:“诸佛诸祖,无论教下还是禅宗,都应该修行净土法门,一同念佛往生。”这样可以看到净土修学的概要了。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着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盘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等到唐朝末年永明延寿大师 ( 先以禅得道,后更赞净土) ,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才明确地垂示法言,着述弘扬净土宗。又怕学人对禅与净土的修行路头不清,对其中的利害关系混乱不清。于是就极力说出《四料简偈》,真可谓提炼出了大藏经的根本要义,用来作为歧路众生的修学导师。 (《四料简偈》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使学者在这八十个字当中,顿悟出离生死、得证涅盘的要道。他的救世婆心真可谓千古未有。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永明大师以后的诸位禅宗祖师,都明确地宣说净土法门,修持并提倡净土法门。比如长芦宗赜禅师、天衣义怀禅师、圆照宗本禅师、大通善本禅师、中峰明本禅师、天如维则禅师、楚石梵琦禅师、空谷景隆禅师等,诸位大祖师虽然弘扬了禅宗,但是更加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到了明代的莲池大师参学于笑岩德宝禅师, 大悟之后,就搁置禅宗专修净土。因为净业假如能够成就,禅宗的利益自然能得到。好像已经用大海水沐浴的人,必然已经用到百川之水;人已经到了长安含元殿中,就不需要再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啊?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
从此以后蕅益大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梦东大师等,诸大祖师无一不是这样。因为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弘扬佛法应该适应不同时期众生的根器,观机逗教。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众生就不能得度了啊。
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法轮几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 (m ěi ) 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
从此以后,佛法渐渐衰微。加上清朝中后期内乱和外战连绵,佛法的传播几乎中断。这时候虽然也有善知识,但是各自忙自己的事情,无力顾及到弘扬净土法门的事情,于是置之不问净土。偶尔有谈及净土的人,能听闻并依教修行的人也没多少。幸亏期间有一两个发大菩提心的出家在家佛子,将净土经论刻板印刷,流通世间,致使佛祖言教不至于泯灭,使后来的有缘人能得以阅读闻法,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弟)以阐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业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法,颇生信向。十余年来,悠悠虚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东,由北至南,往返万余里,阅人多矣。
我以阐提的根性出家,自己揣度根性平庸陋劣,罪业深重。所以对于禅宗、教下这两种法门,根本不敢妄想来修学。惟独对于依仗阿弥陀佛的慈力,带业往生这一法门,很有信心。虽说十多年来,我悠悠泛泛虚度岁月,还丝毫没有得到净土法门的益处,但是从陕西到浙江,从北京到普陀,来回行走一万多里,也算阅人无数了。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终多是手忙脚乱,呼爷叫娘。
其中有平时自己认为通宗通教,看净土法门,好像不净之物,唯恐沾污了自己,这种人到临命终时,大多是手忙脚乱,呼爹叫娘。
其有老实头持戒念佛,纵信愿未极,瑞相不现,皆是安然命终。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别而昏动。识波奔涌,因佛号以渟 (t in g) 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
其中也有老实巴交但持戒念佛的人,即便是念佛往生的信愿没有到极点,临终没有瑞相显现,却都能够安然命终。这是什么缘故呢?究其因,心性之水本来澄清,前者由于起了分别而昏动不明;而后者呢,虽然意识海中波涛奔涌,但因持佛号而逐渐平静。所以前者是有上等之智的人,还不如后者少智愚痴的人,弄巧反而成为大拙啊!
伏愿和尚发菩提心,宏扬此法。倘净土经论,尽皆通彻,则何幸如之。若或未尽钻研,或恐违背本宗,不敢称性发挥,当权将宗教两门工夫,暂时歇手。
惟愿和尚您发菩提心,宏扬净土法门。倘若净土的经论,都能通达彻究,这是何等庆幸啊!如果还没有钻研透彻,或者恐怕违背本来所学的宗派,不敢称性发挥,那么应该先将禅宗、教下这两门的工夫,暂时放下。
凡有阐扬净土者,平心和气读之。使扬禅抑净之心,无丝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赞之所以,四众遵违之利害。则不被门庭隔碍,而敢于一切禅教律人前,称性发挥,无复畏惮矣。
凡是有阐扬净土的经论,平心气和的去读,心中不要有丝毫褒扬禅宗,贬抑净土的念头。一定要深究佛陀祖师特别赞叹净土的原因,四众弟子尊奉违背的利害关系。这样就不会被门派之见所隔碍,而敢于在一切禅、教、律等宗派的学人面前,称性发挥净土的义理,而没有什么畏惧忌惮的了。
然净土书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断疑生信,尤推或问,直指,合论,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然而净土方面的书很多,最重要的是蕅益大师的《净土十要》。《净土十要》当中,断疑生信,尤其推重:第六卷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第七卷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第十卷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这些是冲破坚执锐气的元勋。
其外净土圣贤录,历载诸菩萨祖师居士妇女,及恶人畜生往生事迹。读之则知历代禅教律诸四众求生净土,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
还有彭际清的《净土圣贤录》,记载历代诸位菩萨、祖师、居士、妇女,以及恶人、畜生往生的事迹。读后,就知道历代禅、教、律等诸四众弟子都求生净土,如同群星都环绕着北极星,众多江河全都流向东方。
而龙舒净土文,言浅义周,词详理备,为接引初机第一要书。若欲普利众生者,此书万不可忽也。
而《龙舒净土文》,言语平易,义理周全,词句详尽,法理完备,是接引初机的第一要书。对于想要普遍利益众生的人,这本书千万不可忽视啊。
(弟)昔遇善子平者言,寿不过三十八,今适满其数。恐无常倏至,所以专持佛号,预待临终。
我过去曾经遇到过一个善于算命的人说:我的寿命不超过三十八岁,现在刚好满这个岁数。恐怕无常突然到来,所以专持佛号,提前准备临终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