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1 / 1)

问题:何为相由心生?

解答:在佛法中,“相由心生”是一个蕴含着深刻智慧的重要概念。

首先,从其基本含义来看,“相”在佛法的范畴内,并非仅仅局限于外在的表象,而是涵盖了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现象;“心”则指代我们的意识、思维以及心境。佛法认为,一切现象皆由心而生起。这并不否定外在物质世界的存在,而是着重强调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取决于内心的状态。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加深对“相由心生”的理解。

从历史故事的角度来看,有诸多例子可以佐证。像达摩祖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播佛法,他怀着一颗坚定的求道之心,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时却不为所动。这是因为他内心充满了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和对众生的慈悲之情,所以在他眼中,世界并非满是苦难与阻碍,而是充满了修行的机遇与希望。还有在唐朝时期,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慈悲的心。他所看到的世界不是只有苦难和危险,而是充满了佛法的智慧和希望,这种内心状态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支撑他在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不断前行,最终成功将佛法带回中国。

从佛法理论的层面来看,有多种理论可以解释“相由心生”。从十二因缘的角度,“识”作为生命流转的关键环节,是指我们的意识和认知,它对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识”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时,我们看到的“相”也会相应变化。例如听到悲伤音乐时内心产生悲伤情绪,看到的世界就可能暗淡无光;听到欢快音乐时内心喜悦,世界就可能变得明亮多彩。从缘起性空的观念理解,世间万物因缘和合而成,无独立不变实体,我们看到的外在现象是各种因缘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心状态是因缘条件中的重要因素。当内心充满执着和偏见时,会对外在现象产生错误认知,看到扭曲的世界;放下执着和偏见,以清净心看待世界时,就能看到事物缘起性空的真相。从心物一元的观念来说,心和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内心状态影响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感知理解,外在物质世界变化也会影响内心状态,所以要通过修行调整内心,实现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再从现代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相由心生”的体现无处不在。在面对一条河流时,有的僧人因不会游泳而心中充满恐惧担忧,有的僧人却能想到借河流洗涤身心、欣赏美景而心中充满喜悦宁静。这表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内心状态产生了不同的“相”。在工作中,面对压力,有些人觉得是挑战能激发潜力,积极努力工作,有些人觉得是负担而焦虑疲惫;在人际关系中,面对矛盾,有些人选择宽容理解平和解决,有些人选择争吵冲突激化矛盾。这些都是因为内心状态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认知、感受以及行为选择都不同。当我们心情愉快时,平凡事物也能带来快乐满足,周围一切都很美好;心情低落时,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让我们开心,周围一切都很糟糕。当我们对某人抱有偏见时,总能找到理由批评他,改变看法以包容理解之心看待时,又能发现其优点。这都说明我们的内心状态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

在佛教的修行实践中,“相由心生”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修行净化内心,如禅修培养内心平静和专注时,会发现周围环境变得更加宁静和谐,不再受外界喧嚣纷扰影响,能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挑战。就像山中修行者,虽然生活简朴,吃野菜和水果,但内心充满平静和喜悦,所以他看到的世界充满美好和幸福。

问题:那凡所有相是虚妄呢?

解答:首先,从字面意义理解,这里的“相”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的表象。比如我们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它有颜色、形状,这就是花的相;我们听到一首动听的音乐,旋律、节奏等就是音乐的相;我们触摸到一块柔软的布料,那种触感就是布料的相。但这些相为什么是虚妄的呢?

从因缘和合的角度来看,这些相都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组合而成的。就拿花来说,它的生长需要种子、土壤、阳光、水分等众多因缘。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花可能就无法以我们看到的这种形态存在。所以它当下呈现的这个相,只是因缘暂时组合的结果,并非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这就体现了它的虚妄性。当这些因缘发生变化时,比如花凋谢了,它的相就改变了。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相,往往会误导我们对事物真实本质的认知。我们常常会因为事物表面的相而产生执着。例如,人们看到美丽的外表(人的外貌或者物体的外观等相),就可能会产生贪爱;看到丑陋的、不喜欢的相,就可能产生嗔恨。但如果明白这些相是虚妄的,就不会被这种表面的现象所左右。

在修行的层面,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助于我们去除杂念,一心向佛。因为当我们意识到世间的一切相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就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比如在修行时,除了佛号之外,其他的诸般杂念(这些杂念也都是一种相)就不应该让它们产生,这就是一种一心的境界。当我们达到人空和法空的境界时,就能更好地见性。所谓人空,就是认识到我们的色身(这也是一种相)是虚妄的;法空就是认识到法身是无相的。如果能够悟到这两种空性,就能见到自性。

而且,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意味着当我们不执着于这些相,把相看作是虚妄不实的,看到相背后的本质(空性或者说实相)时,就如同见到了如来。这并不是说有一个具体的如来形象出现在眼前,而是一种内心对佛法真理的体悟。例如,在打坐念佛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界(这也是相),如果执着于这些境界,认为这是某种特殊的感应或者成就,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些境界都是虚妄的,只有不执着,才能真正地在修行道路上有所进步,达到没有烦恼,不起分别心、贪爱、嗔恨心的境界。

再者,在对待佛像等宗教事物时,也能体现这个概念。有佛像时向佛拜,没有佛像时心中默拜或者向西拜,有香烛固然好,没有也无妨。这就是不执着于这些外在的相,而是把握拜佛背后的虔诚心等本质内涵。因为相只是一种引导我们走向佛法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真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