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黄梅、宿松独立团接替四纵包围枞阳,潜山、太湖、岳西独立团渡江前出包围池州,把三纵、四纵给我腾出来”。
驻防枞阳、池州的第79师实力太弱,赵骥拿出五个独立团来对付他们已经是料敌从宽了,可以确保身后退路无忧。
“密切监视青阳县新7师的动向,他们一旦让出了通道,三纵和四纵就要第一时间抢占云岭西北方向的酉华、乔木、烟墩三个村子,从侧后威胁云岭的国军主力”。
云岭镇本是新四军皖南总部的所在地,在受到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团军从北面的压迫后,皖南部队就必须要进行转移。
转移的方向一共有三个选项。
第一个是向西突破,穿越新7师和第79师的防区和独立师接应部队合兵一处。
可惜,最先被副军长排除的就是这个选项。
pS:这个选项是小说里虚构的,历史上不能往这个方向走。
第二个选项是反其道而行之,你顾祝同不是想由北把我往南压吗,嘿,我偏偏不顺你的意往南走,我就要往北突破,先从云岭以北的繁昌、铜陵一带渡江,然后再择机向东和苏南部队汇合。
这个选项的好处是繁昌、铜陵和沦陷区相邻,顾祝同不敢在此集结重兵搞出大动作来,否则很可能就会引发江对岸倭寇的误会。
顾祝同领导下的第三战区在整个抗战期间没跟倭寇打过哪怕一场叫得出名字的规模战役,大多数时间他们都对倭寇表现出了极其友善的态度,如果利用好这一点,新四军是非常有机会渡到江北跳出包围圈的。
这也是陕北中央建议的选项。
可副军长在分析后认为长江是倭寇和国军的防区分界线,他们两边一定都会严密封锁江面以防对方突袭,所以从这里渡江难度太大,危险系数太高。
pS:实际上,倭寇和国军对这段江面都是完全不设防的,新四军后来从这个方向突围出来的几百人在渡江时根本没有受到丝毫阻拦。
而副军长选中的是第三个选项,直接往东南方向突围至苏南地区。
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是军事运动。
可惜啊,副军长没有参加长征,没有听到过这句话,自然也就无法参透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哲理。
直接往东南突围的确是不用绕路,但意图过于明显,上官云相部第三十二集团军早就在这个方向上张网以待了。
其实这事儿也不能全怨副军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敌人的重重围困下搞出四渡赤水这种神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