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没有让你们断句儿写文书...大白话真实记录就行...以后都给我养成做记录的习惯...你们也是!时间只有一天...”
罗阳不耐烦的解释了一下,但是态度十分坚决...那就是只要你有官职,那就得给我写报告...
至于后半句?
那是说给坐在另一边儿偷笑的加工厂工程师们...对于这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罗阳的要求更加严格。
对于大明的识字率问题,着实让罗阳意外了很多。
文盲远比他想象中的要少。
其中原因主要两点,朱元璋开国之后,制定了一条类似后世“扫盲计划”的政策。
明确说明了,凡大明子民十五岁以下,无论身份地位,皆可入学开蒙。
可惜这并不是强制性规定,对于很多吃饭都是问题的贫民来说,更在乎的是...
有那时间?还不如让自己孩子在家干些农活儿。
另一条就有意思了。
学识被分为了“识字”和“断句”,罗阳猜测这种做法,骨子里还是为了区分阶层...
一名商铺的掌柜,只需要能看懂账本记录,认识与生意有关的常用文字即可。
而一个读书人...却能用复杂晦涩的语句,创作出让人看上去“深奥华丽”的文章。
这种做法,在大明实施几年之后,就出现了现在这种情况。
军中普通士兵,大多数还是文盲...但只要是有官阶的将校,大多数都能掌握相当多的常用字。
想想也是合理的,一个不识字的将军,收发军令信件每次都需要专门配上一个“书记员”吗?
身边多配一个人,也不麻烦,问题是涉及到绝密信息,平白无故的多了一个人知道?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泄密的风险...
总的来说,大明的“扫盲计划”还是有效果的,直到大明最终衰落...
扎辫子的满清上台之后...民间的识字率,开始大幅度的降低...
是这帮“少数民族”刻意这样做的,他们认为愚蠢而无知的百姓,才是最好控制的。
当然,他们最后也尝到了自己种的苦果...
大明亡了之后,刚刚要出现的那点儿工业化苗头,瞬间熄灭...
满清彻底的拥抱了农耕方向,天真的以为这片土地上创造的财富,可以依靠他们个人的勇武来守卫。
至于火炮,铁甲舰这些玩意儿,用钱买不就得了...
从此华夏这片土地,进入了一段最黑暗的时代。
......
“唉...你们还有什么事要说的嘛?没有的话...那就散会...”
罗阳拉回了思绪,下意识的为华夏两百多年后的悲惨命运,感慨的叹了一口气。
“是!”
周围盘坐在地上的校官,齐刷刷的答应一声儿,纷纷起身往自己的队伍走去。
只有朱庆武没有起身,看了一眼周围,等人们散去,神秘兮兮的凑到罗阳身旁,低声儿说了一句。
“将军,在下缴获了一样儿好东西,已经送到您的帐篷里啦,您只管享用,后面我会处理干净的,嘿嘿嘿!”
罗阳一脸疑惑的扫了一眼身旁这挂着一脸“坏笑”的兵痞头子没有说话。
只是随意的挥了挥手,示意他可以走了。
然后就转头望向另一侧依旧等待着他的那帮工程师。
这里最能体现出中华文字的玄妙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