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太后闻言,点了点头,说道:“允熥、允熞、允熙年纪已经到了,明年改元之后,他们都要封王了,你考虑好了没?”
朱允炆回答道:“嗯,儿臣已经着礼部在办。”
吕太后又问道:“哀家听说最近盐政导致民间动乱不已?”朱允炆面露难色,说道:“是,现在弹劾奏章很多。”
吕太后看着朱允炆,语重心长地说道:“皇儿啊,按理说太祖说后宫不可干政,哀家不应置喙。你初登大宝,哀家劝你还是以稳为主。”
朱允炆点了点头,说道:“母后放心,儿臣心中已然有数。”
之后,朱允炆和吕后又聊了一些家常,包括皇后的身体状况、宫中的琐事等等。
吕太后看着朱允炆,眼中满是慈爱和欣慰,她说道:“嗯,我儿长大了。”
朱允炆也笑了笑,说道:“都是母后教导有方。”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朱允炆便起身告辞,离开了坤宁宫。
在回谨身殿的路上,朱允炆步履沉稳,却心事重重。他反复回味着今日吕后的话语,那其中所透露出的意图清晰而明确——吕后有意插手盐政之事。这并非无的放矢,他深知江淮、苏杭之地的缙绅集团,其核心利益便是这白花花的盐。
尽管在洪武朝,朱元璋有意针对并清理浙东集团,但这些存在了几百年的世家大族,其底蕴深厚,绝非短短几十年便能轻易耗尽。更何况,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势力,海上走私贸易也是一条庞大的利益线。福建等地的海上走私商人,他们与江淮、苏杭的缙绅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这张庞大的利益网。
说到食盐走私集团,其历史可追溯到蒙元时代的张士诚。张士诚在江南一带的统治力极强,他的影响力即便在明朝建立后也未曾完全消散。那些遗留下来的人,尽管被锦衣卫多次清理,但仍有势力隐藏于暗处,窥视着朝廷的一举一动。毕竟,关于盐的关联利益集团,其规模之大、根基之深,远非一般人所能想象。
显然,有人已经将这一切告知了吕后。得知此事的吕后,对朱允炆的施政方向产生了担忧。在目前的情况下,朱允炆能够寻求合作的,唯有文官集团。而这些文官,大多出自浙江等地,与江淮、苏杭的缙绅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江西有一些文人崭露头角,但他们的势力尚不足以与浙东集团抗衡。因此,朱允炆深知,现在的武勋集团这张牌,他不能轻易丢弃。即使面对文官缙绅集团的逼迫,他也不能轻易妥协。
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朱允炆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他安抚藩王,收心勋贵,同时敲打文官。而提出盐政改革,便是他收回部分财政权、敲打部分文官的重要手段。这样做,既能够巩固武勋集团的地位,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文官集团的势力扩张。
如今,京营改革已经稳步推进,武勋集团显然已经被敲打了一番。接下来的盐政改革,便是给武勋集团的一点“甜头”。朱允炆深知,只有通过这样的平衡与妥协,才能确保朝廷的稳定与和谐。
傍晚时分,应天门外热闹非凡。藩王们即将返回自己的封地,朱允炆亲自率领群臣相送。从皇宫到城门的道路两旁,彩旗飘扬,百姓们欢呼雀跃,争相目睹这一盛况。朱允炆与诸王并肩而行,一路交谈甚欢,尽显皇家情谊。宫廷乐队奏响激昂的乐曲,士兵们整齐列队,盔甲闪耀着光芒。当藩王们踏上华丽的马车时,朱允炆亲手递上一份份珍贵的礼物,以表对藩王的祝福与期望。
马车缓缓启动,长长的送行队伍跟随其后。朱允炆驻足城楼,目送着藩王们的车马渐行渐渐远,直至消失不见。他心中明白,利用盐政改革顺利转移了朝臣的视线,为解决藩王之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然而,藩王的兵权问题始终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他深知,要想和平解决这一问题,终究还是要依靠新兵之政的实施。因此,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将加强九边监控,对兵将进行深度挖掘和培养,同时加强对内政文臣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朝廷的长治久安,实现他的治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