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说君心事(1 / 2)

五鹿园的书房里,李修然正与孙承宗详细讨论觐见的策略。

\"陛下性情刚烈,又多疑,\"孙承宗说道,\"这些年来,想要推行新政的大臣,大多铩羽而归。\"

李修然抿了口茶:\"但这次不同。我们有足够的准备,而且......\"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桌上的密折,\"我们掌握了一些特殊的信息。\"

\"说说你的计划,\"孙承宗道。

\"分三步走,\"李修然站起身,走到舆图前,\"第一步,要让陛下认识到目前朝廷的真实处境。\"

卡洛琳娜从暗处走出:\"我已经整理好了各地的详细报告,包括军需、民生、吏治等各个方面。\"

\"第二步,\"李修然继续道,\"要让陛下看到希望。不能只谈问题,还要给出解决方案。\"

他打开一个檀木盒子,取出几份文书:\"这是我们这些年在江南试行的新政成果。光是今年,赋税就增加了三成,而民怨反而减少。\"

孙承宗拿起文书仔细查看,不禁点头:\"确实有说服力。\"

\"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李修然压低声音,\"我们要让陛下明白,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

\"这...会不会太冒险?\"孙承宗担忧道。

\"不,\"李修然神色坚定,\"陛下虽然性情刚烈,但明辨是非。只要证据确凿,他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五更时分,紫禁城外灯火零星。天还未亮,御道两旁已经站满了前来早朝的官员。寒风中,官袍猎猎作响。

李修然站在队伍中,心中默默梳理着今天要说的每一句话。这是他精心准备了三年的机会,容不得半点闪失。

\"大人,\"方谦在他耳边轻声道,\"刚收到消息,礼部那边已经按计划行事了。\"

李修然微不可察地点点头。这是他布局的第一步:让礼部尚书倪元璐上奏边境告急,为他后面的话做铺垫。

\"陛下驾到!\"

随着太监尖细的唱喏声,文华殿内群臣肃立。崇祯帝神色倦怠,显然又是一夜未眠。

李修然站在班列中,仔细观察着天子的神情。他知道,崇祯近来为边事忧心,这正是他要把握的时机。

果然,倪元璐的奏报让崇祯的神色更加凝重。

\"诸位爱卿,\"崇祯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可有应对之策?\"

李修然等待着,看着几位大臣你推我让。正当崇祯面露不悦时,他才不紧不慢地出列。

\"陛下,\"他躬身道,\"臣有本奏上。\"

崇祯的目光落在他身上。自从李修然揭发了曹化淳和范景文的案子,天子对他明显另眼相看。

\"讲。\"崇祯简短地说。

\"陛下,\"李修然抬头,目光炯炯,\"臣以为,边事只是表象,根子在内。\"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几位老臣面露不悦,但李修然不为所动。

\"怎么说?\"崇祯来了兴趣。

\"请陛下容臣细说,\"李修然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奏章,\"臣想先从江南说起。\"

李修然的声音沉稳有力:\"去年夏天,江南发生了一件小事......\"

他讲述了一个看似普通的税收案例:一个县令如何通过改革征税方式,既增加了收入,又减少了民怨。

\"这只是一个县的变化,\"李修然话锋一转,\"如果推广到全国......\"

他细致入微地分析着目前的困境:税收不足、军饷空虚、吏治腐败,层层剖析,直指问题核心。

正当满朝官员以为这又是一个诉苦的奏章时,李修然话锋突转。

\"但是陛下,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他取出第二份奏章,\"这是臣在江南试行新政的具体成效。\"

详实的数据、具体的案例、真实的民间反馈,一一呈现。最重要的是,他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改革方案。

\"这...这是真的?\"崇祯有些难以置信。

\"回陛下,千真万确,\"李修然郑重道,\"而且这只是开始。如果能在全国推行新政......\"

他详细解释了改革方案,包括吏治整顿、军制改革、商业发展等各个方面。

\"你说得都很好,\"崇祯沉思片刻,\"但朕更关心的是,这些改革如何保证能成功推行?\"

这正是李修然等待的问题。他从袖中取出第三份奏章:\"请陛下看,这是臣拟定的具体实施步骤......\"

他详细解释了如何应对各种阻力,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殿内的气氛渐渐凝重。一些老臣面露不悦,显然意识到这些改革会动摇他们的利益。但李修然早有准备。

\"陛下,\"李修然突然单膝跪地,\"臣知道这些改革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但为了大明的未来,臣愿意以性命担保。\"

崇祯注视着李修然,看到了他眼中的坚定。

\"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崇祯坐回龙椅,语气缓和了许多。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修然详细阐述了改革方案的每个细节,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和解决方案。

\"这事重大,\"崇祯沉思良久,\"朕需要时间考虑。\"

\"陛下,\"李修然抬头,\"时间,恐怕是我们最缺的东西。满清已经......\"

他递上最后一份密报,是关于满清近期军事调动的详细情报。

崇祯仔细阅读着密报,脸色越发凝重。

\"你说得对,\"最终,他抬起头,\"朕准了。不过......\"

\"臣明白,\"李修然说,\"改革必须稳妥进行,循序渐进。臣已经准备了详细的实施计划。\"

\"陛下,\"他突然拿出第四份奏章,\"这是臣近日发现的一些隐患......\"

这份奏章记录了某些大臣与满清暗中勾结的证据。虽然没有点名,但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

崇祯的手微微发抖:\"这些都是确凿的?\"

\"但是陛下,\"李修然语气一转,\"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崇祯的表情越发严肃。他在龙椅上端坐,目光在群臣间扫过。

\"你这改革,要多久见效?\"

\"回陛下,\"李修然胸有成竹,\"一年之内,可见小效;三年之内,可见大效。\"

\"如何保证?\"

\"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李修然掷地有声。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等待皇帝的决定。

良久,崇祯开口:\"此事重大,需要仔细考虑。李卿家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群臣退去,殿内只剩君臣二人。

\"说说你的具体想法,\"崇祯的语气变得柔和,\"不要有所顾忌。\"

紫禁城,乾清宫。

阳光透过窗棂,在龙椅前洒下一片金色光晕。

\"陛下可还记得太祖高皇帝时期的一件事......\"李修然斟酌着开口,目光谨慎地观察着年轻天子的表情。

崇祯微微倾身:\"说说看。\"

\"是洪武二年,太祖为平定陈友谅,曾遇一危急局面......\"

李修然娓娓道来,声音不疾不徐:

\"当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速战,

一派主张持重,

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而太祖最终的抉择是......\"

李修然停顿片刻,见崇祯神色专注,继续道:

\"不偏不倚,采两派之长,

既保持军事压力,

又留有谈判余地。

最终既安定了江南,

又保全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