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密室议事(一)(1 / 2)

1634年深秋的一个夜晚,海雾如巨浪般涌向五洋城。潮湿的水汽中夹杂着咸腥的海风,给这座新兴的海港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城主府深处,有一间不起眼的密室。白天这里是个普通的书房,但到了夜晚,就会化身为最机密的议事之所。此刻,烛光在密室中摇曳,映照着满墙的舆图和密密麻麻的情报文书。

李修然正在查看最新送到的情报。这些纸张有的来自京城,有的来自边境,甚至还有从满清内部传出的密报。每一份都经过特殊渠道传递,用独特的暗语书写。

突然,一阵极其轻微的脚步声传来。这脚步声很有特点:虽然轻盈,但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重感。

\"进来吧,老大人。\"李修然头也不抬地说道。他太熟悉这个脚步声了。

脚步声的主人是孙承宗。这位当朝重臣,此刻一身布衣、风尘仆仆。他的面容因为长途奔波显得有些疲惫,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刀。

\"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糟。\"孙承宗一进门就开门见山。他从怀中取出一封用特殊方式封存的密信,\"皇太极已经开始大规模调兵,根据细作回报,不出三个月,就会有大动作。\"

李修然终于抬起头,他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凝重:\"具体细节?\"

\"根据细作回报,\"孙承宗快步走到挂在墙上的舆图前。这幅图非常特别,不仅标注了地形地貌,还用不同颜色的绸线标记着各种军事部署和商路。他的手指在地图上快速点了几下,\"满清在这几个位置屯集了大量粮草。而这里,\"他又指向另一处,\"驻扎了精锐骑兵,全是从八旗中精选出来的。\"

就在这时,第三个人无声无息地出现在门口——卡洛琳娜。她手中拿着一份用特制墨水写就的密报,那是来自她在海上情报网的最新消息。

密室内的气氛越发凝重。三人围坐在一张古旧的红木圆桌前,桌上摆满了各地送来的情报。烛光在他们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为这次秘密会议增添了几分紧张感。

\"北方的形势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李修然一边说一边在一张特制的羊皮纸上做着标记。这张纸上画着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记录着满清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皇太极这次不同以往,他是要孤注一掷。\"

\"为什么这么说?\"卡洛琳娜敏锐地问道。她的海盗生涯让她对危机有着异常准确的直觉。

李修然展开一份密件:\"看这个粮草调动的数量,远超过普通的劫掠所需。再看这些部队的编制......\"他指着密报上的一串数字,\"每个牛录都配备了两倍于往常的战马和辎重。这说明他们准备打持久战。\"

\"不仅如此,\"孙承宗站起身,指着地图上几个关键点,\"皇太极调集了大量工匠,在这些地方建造攻城器械。他们还从朝鲜搜罗了大量火器和火药。\"

李修然的目光在地图上快速扫过:\"他这是要一路打到京城啊。\"

\"但更让我担心的是朝廷内部。\"孙承宗的神色越发凝重。他取出一份密折,这是他离京前收到的最新消息,\"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前者以周延儒为首,后者以曹化淳为代表,两派争斗不休。\"

\"这些人......\"李修然冷笑一声,\"在这种危急关头还在内斗,真是......\"

卡洛琳娜突然插话:\"情况恐怕比这更复杂。\"她展开手中的密报,\"根据我的海上情报网传来的消息,有人在暗中挑动两派争斗,而这个人很可能与满清有关。\"

李修然眼前一亮:\"说下去。\"

\"最近半年,有几批商人频繁往来于京城和盛京之间。表面上是做丝绸生意,实际上......\"卡洛琳娜指着密报上的几个名字,\"这些人都是满清的密探。他们不仅给两派传递消息,还输送了大量银两。\"

\"离间计!\"孙承宗一拍桌子,\"让我们自己内耗。\"

\"正是。\"李修然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个尘封已久的铜匣。这个匣子是他多年来收集重要情报的地方,用特殊的机关锁保护。

\"这里面,\"他轻轻打开匣子,\"是我这些年收集的所有重要情报。包括满清内部的秘密,也包括朝廷各派系的底细。\"里面密密麻麻的纸张上,记录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秘密。

卡洛琳娜凑近看去,只见其中一份文书上详细记载了东林党和阉党重要人物的弱点、把柄,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你们看这里,\"她指着一段记录,\"周延儒表面上是东林党的领袖,但他的侄子却在暗中与曹化淳有金钱往来。而曹化淳表面效忠皇帝,实际上......\"

\"够了!\"李修然打断她的话,\"这些证据我们暂时留着。现在最重要的是制定应对之策。\"他在桌上铺开一张白纸,\"我们必须在几个关键点上同时发力。\"

他开始快速书写,笔锋如剑:

援助毛文龙巩固皮岛防线

提供新式火器和充足弹药

部署海上力量策应

建立可靠的补给线

调停朝廷内部党争

揭露满清的离间计

利用掌握的把柄施压

寻找两派中的明白人合作

说服崇祯改变某些致命决策

通过汤若望等亲信进言

制造机会让他亲见真相

提供确凿的证据支持

布置江南防线

加固重要城池

储备军需物资

建立预警系统

\"最关键的是说服陛下,\"孙承宗叹息道,\"但这也是最难的。崇祯皇帝虽然勤勉,但性格刚愎自用,一旦认定的事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