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得到突厥的首领始毕可汗的认可之后,让他对太原北方从此再无后顾之忧。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绝不能轻易错过。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打着“荡夷群雄,拯百姓于凶危”的豪迈口号,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李渊迅速召集了一众心腹将领和谋士,与他们一同商议起战略路线。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紧张而热烈。有的主张先攻打周边的势力,稳固根基;有的则提议直接进军关中,抢占先机。大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仿佛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在眼前上演。
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讨论,李渊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最终确定了将关中地区作为首要目标的战略决策。他深知,此时的隋朝已然是遍地狼烟,局势动荡不安。而关中地区,却宛如一片宁静的港湾,虽身处乱世,但却相对安稳。这里一是战乱较少,经济未被大规模破坏,有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地势高峻,易守难攻,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三是作为隋朝的都城所在地,长安拥有着强大的政治号召力,能够凝聚人心,为起义军提供坚实的后盾。
李渊经线报知道远在江都的杨广发现洛阳形势危急,便命令镇守关中的庞玉、霍世举,带着军队驰援洛阳。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此时关中地区空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然而,他也清楚地意识到,不止他一个人在盯着这块诱人的肥肉。瓦岗军的李密同样对关中虎视眈眈。一旦对方攻克洛阳,下一步必将直入关中,留给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为了成功拉拢更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阵营,李渊展现出了非凡的谋略与决心,精心撰写并给太原所属的各个郡县都送去了起兵檄书。这份檄书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传递着他的理想与信念,渴望着那些心怀壮志之人能够追随自己一同踏上起义的征程。
当李渊的起兵檄书如疾风般传遍各郡县之时,整个太原地区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搅动。除了那顽固坚守、不肯响应的西河郡外,其余郡县皆如潮水般纷纷涌起,积极响应着他的号召。这股响应的浪潮,犹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彰显着李渊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而那偏偏不响应的西河郡,其地理位置显得尤为特殊,它恰好坐落于太原的南方,宛如一道难以跨越的屏障,成为李渊起兵南下途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节点。倘若它不在此位置,李渊或许根本无需为此烦恼,只需轻松绕过便可继续前进。但如今,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却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该如何是好?是选择绕过去避开这棘手之地,还是正面攻克呢?“李渊心中满是纠结,此刻他们手中的兵力并不充裕,他不愿因为贸然行动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起义的进程,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然而,就在众人陷入迷茫之际,李世民毅然站起,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语气坚决地说道:“父亲,不能绕过去!这个地方我们必须拿下!现在夺取关中的时间急迫,绕过去需要浪费大量时间。而且如果我们纵容了西河郡后会留下后患。因为在响应檄书的各郡县里,并非全都是心甘情愿的,里面肯定也有墙头草,他们之所以响应,是惧怕父亲您会灭了他们,不想做那只出头鸟罢了。如果任由西河郡不响应,会让那些墙头草觉得不响应也没事,甚至倒向另一边,和我们作对。”
“父亲,二郎说得有理!咱们一定要拿下西河郡,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李建成附和李世民道。
李渊缓缓踱步至两个儿子身前,他的目光中满是对他们壮志满怀的赞许与欣慰。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接着,他伸出手,以一种充满慈爱却又不失威严的姿态,拍了拍李建成和李世民两人的肩膀,那轻轻一拍,仿佛传递着家族的重任与使命。随后,他郑重其事地宣布道:“那我现在就命你们两人领兵,征讨西河。此乃我们之大事,亦是你们展现才华、立下战功的绝佳机会,务必全力以赴,不可有丝毫懈怠。你们两人千万要记住绝不能伤害百姓。”
“是,父亲!”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闻言,皆是神情肃穆,眼中闪过一抹坚定的光芒。他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身躯,然后异口同声地行了一个大礼,那礼行得极为标准,尽显他们对父亲命令的尊重与服从和对这次任务的重视。这可是他们两人第一次独立领军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