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在是没有胃口吃东西了,还是喝点汤便罢。这些肉啊,都分给将士们享用吧!另外,记得将那匹战死的马儿的骨头收集起来,用来熬制一些鲜汤。它可是陪伴我多年的忠实伙伴,我怎能忍心吃下它的肉呢!”说罢,刘感端起面前的汤碗,仰头一饮而尽,随后轻轻地将碗里的肉块原封不动地递到了陈志的手中。
陈志看着眼前的情景,心中一阵酸楚,原本还想再劝说几句让刘感多少吃点肉补充体力,可当他抬起头来与刘感对视时,却看到对方那双已经哭得通红的眼睛,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开口,只好默默地接过碗中的肉。
周围的将士们目睹了这一幕,无不为之动容。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将军对马匹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战事艰难的无奈和坚韧,纷纷立下誓言,表示愿意誓死坚守城池,绝不退缩半步。
在此后的日子里,敌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有好几次,城墙眼看着就要被敌人攻破,情况万分危急。然而,每一次面临绝境的时候,将士们都会想起刘感的深情厚意,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硬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敌人击退。
就在战况胶着、众人几乎感到绝望之际,突然远处传来阵阵喊杀声。原来是长平王李叔良率领大批援兵及时赶到。城内城外的军队相互配合,形成了夹击之势,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最终,经过一场激战,泾州城成功解围。
唐军将西秦军击退之后,刘感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快步上前迎接李叔良,并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激动地说道:“大王,您来得真是太及时了!若非您率部驰援,这泾州城怕是早已落入敌手。”
李叔良翻身下马,微笑着扶起刘感,安慰道:“刘将军莫要如此客气,保家卫国乃是吾等军人之天职。此次能解泾州之围,全赖诸位将士浴血奋战、坚守城池之功啊!”接着,他又转头看向身后那一辆辆满载着粮草的马车,朗声道:“而且,秦王深知此处战况危急,唯恐援军不能及时抵达,特命本王先行一步率军前来支援,并押送大批粮草物资以供将士们补充给养。今日大家便可放开肚皮,好好吃上一顿饱饭啦!”
说话间,李叔良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手下士卒将运来的粮草迅速搬运下车,分发到各个军营之中。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军需物品,守城的将士们无不欢欣鼓舞,疲惫的脸上也渐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金秋时节,风清气爽,但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凝重的气氛。李世民亲率雄师劲旅,沿着蜿蜒流淌的泾水一路北上,旌旗飘扬,马蹄声震耳欲聋。
当他们行至一处地势险要之地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支黑压压的大军,为首的正是薛仁杲麾下的猛将宗罗睺。只见那宗罗睺身披重甲,手持巨斧,胯下战马嘶鸣,威风凛凛。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李世民镇定地率领唐军来到由己方占领的高摭城。刚一抵达目的地,李世民便当机立断地下达命令:“全体将士听令!立刻深挖壕沟,务必使其深不可测;同时要高筑城墙,一定要让其坚不可摧!我们必须做到严防死守,绝不能给敌军丝毫可乘之机!”
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营帐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搭建了起来。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犹如离弦之箭般忙碌地穿梭于营帐之间。他们分工明确,有的奋力挖掘壕沟,泥土飞扬间,那深深的沟壑逐渐显现出来;有的则搬运着巨大的石块和粗壮的木材,堆砌起高耸入云的城墙。整个场面紧张而有序,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中,李世民亲自督战,不断巡视各处防御工事的进展情况。他时而驻足观察士兵们的劳作,时而与将领们商议战略部署。他的目光犀利而坚定,仿佛能够穿透敌人的防线,洞察一切阴谋诡计。在他的鼓舞和指挥下,唐军士气高昂,信心满满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恶战。
此时,刘文静匆匆来到李世民面前。由于此前因犯错而被责罚,幸得李世民求情才得以随军出征将功赎罪。因此,此次他显得格外小心谨慎。
“秦王,宗罗睺及其军队近在咫尺,我们是否应该立即对其发起进攻呢?”刘文静满脸忧虑地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安。
李世民原本正专注地看着手中的地图,听到刘文静的问话后,缓缓抬起头来。他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敌军的阵营,沉默片刻后开口道:“不必着急!此刻并非与他们正面交锋的最佳时机。文静啊,你之前便是太过心急轻敌,才会导致失利。此番作战,切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说罢,李世民又低下头去,继续研究起地图来。
在李世民生病休养的那段日子里,他并未因身体的不适而停止对军国大事的思索。躺在病榻之上的他,脑海中不断地翻滚着关于未来战争策略的各种想法。
上次的战败为唐军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资源消耗,所以他渴望找到一种方法,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果实。这种追求并非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或是领土的扩张,更是出于对百姓生命财产的珍视以及国家长远发展的考量。
对于一般将领来说,百战百胜或许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这并不是李世民所期望的目标。他明白,频繁的战斗即使都能取得胜利,也会让国家逐渐陷入疲惫与困境之中。相反,他梦寐以求的是以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一举奠定乾坤,实现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