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实验成功(1 / 2)

李荷华转身就跑,他立即回去桌面,寻找当初做实验记录的数据。

“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实现爆炸?”

他迫切的想要知道答案。终于,被他找到了。

每一次实验,他都会调整玄液和水混合在一起的剂量。

他尝试过许多次,好不容易才得出最佳比例。

这次的偶然事件,让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可是,当李荷华复刻一遍之前的过程,却没有再发生爆炸。

这样的结果,让他当场懵逼。

他蹲在试验现场发呆许久,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李荷华首先想到的是,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放置的时间不够?

因为在此之前,他回家了闲置不管,加上路程时间,一共花费了半年。

他努力回忆着当时的过程,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

“好像,那时候阿翁送来一罐柘浆?”

李荷华实在记不起来,他当时错手将柘浆倒入瓮里的事情,因为是无意间的偶然。

不过他想起来有这个细节,于是开始怀疑,之所以能够实现爆炸,有没有一种可能,正是里面加了柘浆?

“莫非柘浆可以让玄液水发生什么变化?”

念及至此,他再次开展实验,找来一罐饴,倒在油水混合物上。

由于三者密度不同,导致液态饴沉在最下方,中间是水,最上层是油。

李荷华认真观察了好几天,除了发现铜翁锈蚀,其他一无所获。他再次陷入了沉思。

因为石油原油中含有一些有机酸和硫化物等物质,这些物质是会腐蚀金属的,在高温下会分解出酸性物质,进一步加剧腐蚀速度。

外面炼制玄液的丹炉,从开始研究那天起,已经更换了七八个。

如果李荷华再晚发现几日,铜翁内壁就会被原油完全腐蚀,从而发生甲烷泄露的危险事件,根本没有机会见识到那一幕。

只能说,诸多巧合,集于一身,要想完美复刻,难上加难。

“记得当初,我炼出特制的铜壶,往里面倒入玄液和水,接着我......”

李荷华的自言自语顿住了,眼睛发亮。

“对了,还有橐龠,我用橐龠将里面的阳气全部抽出!”

这个时代还没有氧气的说法,更不懂得什么是无氧环境。

当初李荷华之所以会橐龠抽气,完全是打算制造铜翁内与外界的气压差异,能够保证落地即爆炸。

无意间,制造出一个油水混合物厌氧发酵的绝佳环境。

至于气压的概念,这个时期应该是有的,否则也不会出现《淮南万毕术》的“铜翁雷鸣”实验。

......

距离李荷华回归,已经过去了六个月。

在公元前216年九月三十,大秦建朝日的前一天。

空旷的戈壁滩上,围满了人,也不知道是谁将消息透露出去的。

又或许是,大家在前段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中,给自己好好的放一个假。

李荷华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来看戏,他瞬间有些紧张。

这一次制作的青铜球,远比之前要庞大许多。

之所以更换使用青铜材质,是因为李荷华通过实验发现,在某种工况下,青铜的稳定性比铁和铜都要好。

青铜在轻微撞击时,不会轻易迸出火花,在搬运时更加安全。

万一真的实验成功了,必定要批量生产该武器,如果秦卒将武器运载到前线的时候,不小心掉落爆炸,那就搞笑了。

在现代的石油精炼工厂中,也是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例如青铜阀门,可以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可以维持稳定的密封性能,确保石油化工过程中的安全运行。

“准备好了吗?”

“嗯。”李荷华眼神坚定,他为了这一天付出太多努力,如今就是见证成果的时候。

“倒计时,开始抛射!”

一个直径长达两米的青铜球,在空中画出一条优美的弧线,精准落到预设地点。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当其中锡的含量提高后,虽然硬度会得到巨大的提升,但是韧性会随之下降,换言之,会变得很脆。

受动能和重力的影响,不出意外的话,青铜球落地就被摔成四分五裂。

“???”

四周围观的工匠愣住,怎么没有反应?传说中的爆炸哪去了?

这时,李荷华身边的秦卒,按照命令,朝那片区域射出一支火箭。

砰——

一团巨大的火球冲天而起,因为爆炸引起的炙热风浪席卷看台。

“啊?”

........

++++++++++++++++++

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惊呼。

“阿荷,成了!!!”

李荷华的副手激动得喜极而泣,抱着他大喊大叫。

他一直在李荷华身边打下手,清楚对方为了这一天,到底付出过多少。

通宵熬夜是经常的事,最夸张的时候,甚至连续五天没有合眼。

看似原理简单,无非是将糖液丢进油水混合物。

可是,如果想调配出最合适的剂量,必定要进行无数次实验,然后经过大量的计算。

这个时代,还没有出现算盘,算盘起源于东汉时期,秦朝用的筹策。

筹策,顾名思义就是用的竹条作筹,“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根据《孙子算经》得知,“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百万相当。”

简单理解,就是将竹条按规则摆放,在此之上加减乘除,甚至包括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等更有难度的计算。

可以想象,如此复杂的数据,要想统计核算该花费多少时间?

天底下,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

李荷华只是笑笑,他的脸色看起来十分平静,没有波澜。

或许,他不是不兴奋,而是兴奋过头导致看起来有些呆滞。

“走吧,与我一起,上前看看。”

待到火焰燃烧得差不多的时候,李荷华带着副手来到爆炸地点,考察场地,以及寻找残骸,记录数据。

接下来要攻破的,就是关于玄液炸弹的量产问题了,后续保养,设立使用规则,以及各种未知的问题。

他们要面对的挑战,一点都不比现在要小。

......

陇西郡的大秦军工,试爆玄液炸弹的消息,八百里加急连夜送到咸阳。

嬴政刚准备躺下,一封急信传来。

“陛下!大喜事啊。”

“何事?”

“云汉那边,成功了。”

云汉,即银河,是大秦军工的代号,取名自《大雅·棫朴》:“卓彼云汉,为章于天。”

作为另一个神秘机构,四方神台是以星宿命名,那大秦军工称为“云汉”,倒也合理。

为何取名为“云汉”呢?

首先,从秦国开始,历代秦王就格外注重军备发展。

秦国的青铜制造,在战国七雄中当属最强。

众所周知,秦剑长度达90厘米,青铜确实很硬,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韧度很差,非常容易折断,因此青铜剑不宜做得太长。

我们都知道,在搏杀之中长制武器肯定是占优势的。

那么问题来了,其余六国为何不效仿秦国呢?是因为不喜欢吗?还是做不到?

战国末期,由于复杂的外交关系,七雄都在努力发展军事。

魏国选择培养特种兵魏武卒,赵国选择学习胡服骑射,楚国忙着研究山体游击战,韩国虽小,但他们的弩和利剑令人忌惮,至于燕国和齐国,就不说了,要武将没武将,装备又不行,只能摆烂。

而秦国呢?他们将重心放在如何增强兵工业。

首先是远程武器的研发,在短短几十年间,秦弩的极限射程就超越了韩弩。

其次是箭头的改良,根据挖掘出来的秦国箭头,无一不是三棱形的,而同时期六国的箭头仍为几百年前的翼面,毫无进步。

三棱形箭头VS翼面箭头,无疑是三棱形箭头更猛。

翼面箭头虽然杀伤力更为强大,但是有个致命缺点。

为了能射的更远,必须要减配箭头重量,只能将翼面做得又轻又薄,从而导致准度不精确。

秦国反其道而行之,他非但没有减配箭头重量,反而加大。

工匠们将三个棱角的弧面都打磨成一个标准,造型与子弹差不多。

三棱形箭头在飞行时,能极大的减少空气阻力,不仅射击距离更远,还提高了射击精确度。

也许有人会疑惑,既然秦国的三棱形箭头遥遥领先,为何六国不仿造呢?

原因就是,他们无法山寨。

这就不得不提秦国兵工业,那极度变态的统一生产标准了。

因为每一把秦制武器上,都刻有制造工匠的姓名,一旦被发现产品不合格,小心你的人头。

看似严苛,实则合理。

秦始皇能横扫六合,除了秦国军将人才辈出,英勇秦人受军功爵制的鼓舞,以及秦始皇深谋远虑的军事理解之外。

高度发达的兵工业制造水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直接从最根本的武器装备上,给予六国降维打击。

那么,秦始皇建立秘密机构大秦军工,巨资科研武器,重视科技进步,也就不稀奇了。

在他心里,秦朝兵工业的发展,比情报部门更为重要,因此“云汉”的等级远比“四方神台”要高得多。

......

听闻寺人的汇报,嬴政疑惑的抬起头。

“什么成功了?”

“就是,陛下先前的诏令,让云汉研发玄液应用武器。”

“???”嬴政立即起身,“他们搞出来什么?”

“一种可以实现远程打击的火器,能够在敌军中实现爆炸与燃烧的强大火器。”

“!!!”

嬴政的表情很精彩,他立即动身,他要去亲眼见证!

又一个八百里加急,大秦军工立即收到陛下要审阅成果的消息。

由于先前实验的青铜球已经消耗,李荷华只能临时再制造一个小的。

毕竟油水混合物的厌氧发酵是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