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大秦军工!(2 / 2)

“李君,你打算怎么做?”

“要不要加点东西进去,一起炼制?”

“还是别了吧,陛下说的是提炼,不是炼丹。”

众说纷纭,谁也没有定论。

在大秦军工里,没有一个固定的领导者,都是集思广益,谁先提出方案,大家都听他的安排。

众人望向李荷华,等待下一步指示。

“先加温蒸煮,来个人将丹炉的小孔,全都堵住。”

......

嬴政给大秦军工下达的任务一共有两个。

一是提炼出可燃可爆炸的天然气;

二是利用玄液,制作出可大范围杀伤的武器。

李荷华趁着蒸煮玄液的空隙,他认真仔细的端详着,陶碗中的玄液。

第一印象就是,很黑,而且带着特殊的刺鼻气味,粘稠的油状物体。

“听说,玄液燃烧,水难灭之?”

李荷华倒出一小团玄液,小心翼翼的用火把探过去。

还没有接触到,立刻就燃起一股黄色烈焰。

“还真的是!”

李荷华端来一勺水倒过去,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居然燃烧得更旺盛了?

“这是什么原理?”他惊了!

因为,水和油不能相溶,用水灭火非但不能有效控制火势,反而容易导致火势蔓延,甚至加剧火势。

当水与油混合后,形成一种油水混合物,在燃烧时能产生更大的火势。

截至目前,中原战争中,利用火攻有两种战术。

一是战国齐将田单发明的“火牛阵”战术,在牛角上绑上刀刃,尾巴束缚芦苇并且灌油,以火点燃,刺激牛猛烈向前冲进敌军阵营中,造成巨大的杀伤力。

二是蒙恬十五岁的时候,捣鼓出来的牛粪球,利用游牧民族日常收集的干牛粪,挤压成球,点燃后利用抛石车丢射,能点燃落点建筑。

李荷华首先想到的是,就是牛粪球战术。

如果在牛粪上浇满了玄液,能否加剧燃烧?

经过一番实验后,他发现效果不太理想,牛粪球只是具备更难浇灭的特点,杀伤力十分有限。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将玄液和水混合在一起,装进一个容器里,等到落地破裂,油水混合物四溅,这时候再射出火箭点燃。

这个设想非常不错!

然而,实验过后,李荷华对破坏力依旧不够满意。

如此只是增加了杀伤范围,又不能有效的增加杀伤力。

并且,由于油水混合物容量不多,导致分散后,极其容易被浇灭,甚至有些溅射地方,一阵风吹过都熄火了。。

......

玄液依旧在丹炉里蒸煮,每隔一段时间,李荷华都会去观察玄液的变化状态。

发明实验,是一件漫长的过程,非一日之功。

李荷华觉得,与其琢磨提炼天然气,还不如将精力放在研究武器上。

他突发奇想,如果将铁罐里的阴气(氧气)抽出,形成一个真空环境,油水混合物到底会产生什么玩意?

也许有人会问,古人做得到吗?

真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呀!

早在公元前600多年,我国在冶金中就采用了风箱鼓风法。

这个时期的鼓风器是皮制的,名叫“橐”(tuo2)。

在《道德经》里记载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就描绘了冶金时的抽风送风过程。

到了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出多橐并联或串联的鼓风机,名叫“橐龠”。

“橐龠”的工作原理,就与现代真空技术极为相似。

除了依靠设备之外,还有人工抽取氧气的办法。

相信拔火罐大家并不陌生,“拔火罐”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之中。

其原理就是通过燃烧消耗火罐里的氧气,从而形成真空状态。

除此之外,西汉一本书《淮南万毕术》记载着一次“铜翁雷鸣”实验。

“取沸汤置瓮中,坚塞之,内于井中,则作雷鸣,闻数十里。”

翻译一下:将热水倒入一个用超薄材料制作的铜翁中,没有倒满,将其密封好之后,丢入井水之中。

铜翁沉入冰冷的井水中,很快就形成了内部真空,巨大的压力差会使铜翁爆炸,声音如同雷鸣一般。

这就是有史可据的全世界最早的真空试验。

李荷华决定采用橐龠去形成罐内真空,因为如果有“拔火罐”原理,很容易点燃罐内的油水混合物。

就在他准备工作的时候,父翁李鲜却来了。

......

“啊?阿翁你怎么来了?”

李鲜瞪了眼他:“你真不打算回家看看?”

李牧的年纪渐渐大了,他对孙子的行为从非常不理解,直到现在选择原谅。

毕竟人各有志,谁规定将门子弟,人生只有当兵一条路?

“你大父,可是对你想念得紧。”

李荷华抿抿嘴,他低下头,沉默不语。

少年郎不知道该如何表述心中感情,再正常不过。

当年的李牧,骂得非常凶狠,在他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阴影。

李鲜见状,忍不住叹气:“唉,罢了。”

该说的话,他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奈何儿子不听,总不能将这小子绑回去吧?

可是大秦重工四周都有重兵把守,哪怕是他父翁李牧,身份卓越,为秦朝上将军,如果没有始皇帝手谕,也不能踏足一步。

李鲜还是在门外三十里外,通过某种关系,才好不容易的见到儿子。

“这是你大父,委托我带来的,他知道,你从小到大,最喜欢吃饴。”

饴,即糖。

《诗经》有一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又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记载:“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而柘浆,汉朝人注释为:“甘柘汁”,甘柘就是甘蔗。

由此可以说明,战国时期的人们,已经可以利用甘蔗去制作糖品。

只不过,由于工艺问题,糖属于奢侈品,平民无福消受。

直到唐朝以后,随着民间制糖工艺提高,才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李荷华看着怀里装满饴的陶罐,他别过头去,小声说道。

“阿翁,代我向大父道声谢。”

李鲜喜笑颜开:“要说,你自己去。”

“哦。”

......

李荷华抱着饴罐子,兴高采烈的跑回去,看得出来,他很高兴。

他随手将饴罐子放在一旁,继续自己的实验。

首先,他先是兑出油水混合物,在毫无意识中,他不小心将饴罐子里的柘浆倒了一些进去。

接着,他用特制的橐龠,将铜翁里的空气抽离出来,小心翼翼的搬运放到一旁。

没等他开始试验,却被隔壁监视蒸煮玄液的队友们喊走。

“李君,劳烦过来一下。”

李荷华随手放下铜翁,立刻跑过去询问:“怎么了?”

“你看,丹炉里的玄液,好似变了颜色?”

李荷华透过观察口一看,果然啊,颜色从深褐色,变浅了!!!

不仅如此,玄液也从一开始的粘稠状态,变成如同水一样流动。

这个神奇的变化,让众人喜形于色。

李荷华指了指炉底,叫道:“你们看,杂质被剥离出来了。”

他说的杂质,其实就是“沥青”。

石油的成分构成是:油质、胶质、沥青质和碳质。

通过高温加工,能将沥青质分离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还要不要继续蒸煮下去?

如今的他们,已经蒸煮了整整两个七曜日了,日夜不息。

也许有人会质疑,古代真能熔炼到399.9c以上吗?

兄弟,青铜的熔点就是1000c以上,如果做不到的话,如何铸造青铜剑?

长达14天时间,才加温到399.9c以上,还算保守了。

因为李荷华他们,要时刻过来观察记录玄液的每日变化,才会放慢升温速度。

那么问题来了,还要不要继续?

众人又将目光投射到李荷华身上,等待他的命令。

“继续,加温!”

“好嘞。”

不止是李荷华,其他人也对玄液的变化,充满了期待。

对于理科生来说,做实验什么的,最爽了。

......

由于李荷华太过兴奋,导致他回去实验室之后,就将那罐油水混合物忘记了。

夜里,他翻来覆去都睡不着觉。

没错,他想家了。

李荷华已经离家出走十五年,期间一直在大秦军工里没日没夜的工作。

他从来都没有回过家。

尽管陇西郡距离邯郸郡并不远。

他开发出不少武器装备,比如说勍军购买的可拆卸轻便抛石机,就是他的个人发明。

除此之外,还参与了秦弩、床弩的改进,以及改良锁子甲的制作工艺。

他在大秦军工里,属于首席专家,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主要是大家对他心服口服。

然而这一切,他的那个爷爷,李牧并不知晓。

“要不?回去一趟?”

心中一旦有了想法,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实践,这就是李荷华的性格。

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让他在科研道路中,无往不利。

第二天,李荷华向大秦军工的将军请了个假,不出意外的话,顺利被批准。

不过,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朝廷必须保护好他的人身安全。

明面上,有一万军队护送,暗地里,还有两名四方神台的神侍。

......

谁也不知道,在大秦军工的某个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铜翁内部,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

半年后,一项震惊朝野的伟大发明,将横空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