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笑而不语,他嘴里的“走”,不是离开济北郡,而是......
嬴政见到对方的表情,方才后知后觉。
不知为何,前段时间的梦魇,在脑海中越发清晰。
他刚想说话,但转念一想,按照宋兄的说法,人固有一死,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悲剧。
与其开口慰藉,不如在宋兄还在世的时候,多多陪伴。
嬴政的脚步顿了下来,他站在身后,看见宋兄的背微微佝偻,步履蹒跚的前行,相顾无言。
其实,宋坤心里还有一种想法。
如果自己可以让嬴政轮回转生后,依旧像自己那般带着前世记忆,这也是一种长生。
只是现在看来,自己怕是坚持不下去了,等不到那一天。
他与嬴政的年龄相差十岁,真的太难太难。
因此,宋坤只能启用另一个计划,他现在满世界在找相似的人。
他想要另一个重生者,替他实现愿望。
只是很可惜,好像,在这个时代,只有他一个穿越者啊?
有时候,将秘密长久的埋藏在心里,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宋坤在这个时代,是最特殊的存在,他的内心极度孤独。
人家是“他乡遇故知”,他却找不到来自故乡的人。
“如果真的没办法,只好成为遗憾了。”
......
不知为何,宋坤的心悸越发严重,让他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一定是有至亲的人,即将永远的离开他。
“不会是——”
宋坤瞬间慌了神,他在济北郡没有待多久,很快就带着姬馜踏上回家的路。
在他离开之后,嬴政封禅结束后,他前往临淄郡,那是本次东巡的最后一站。
然而,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人。
“陛下,此人姓名徐福,是当地最着名的方士。”
“据他所称,乃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精。”
自从与宋坤讨论过长生之道后,嬴政虽然没有那么热衷。
但是,他依旧鬼使神差的接见了徐福。
一名花白老人缓缓踏入大殿,这副模样,看起来确实像有点仙风道骨。
至少从外表上,他已经成功了。
“小民徐福,拜见始皇帝。”
“你就是徐福?”嬴政皱眉。
徐福挺起胸膛:“如假包换。”
“你来寻朕,是为何意?”
徐福直接开门见山:“小民听闻,陛下,你也想长生?”
“???”
嬴政微微眯起双眼,他记得,自己可从来没有对外说过,自己想要长生这件事情。
既然如此,眼前这个徐福,到底是如何得知呢?
徐福,来自徐国,甲骨文中有徐国的记载,建国时期大约在商朝。
徐国亡国之后,子孙世世代代以国为氏。
而徐福,正是徐国后裔,为东夷少昊族,其实他有姓,与秦赵王室一样,也姓嬴,徐只是氏。
徐福的家族,不能说没落。
如果真的家道中落,他根本没有学习的机会,谈何精通呢?
至少在齐地这片区域,他还是有点名望的,否则也不会被推荐。
......
嬴政来了兴趣,淡笑问道:“你来说说,如何能长生?”
徐福回答:“小民在先祖典籍中,寻觅到一条十分重要的信息。”
“是什么?”
“先祖在远古时期,曾为仙人。”
“???”此话一出,震惊朝野。
嬴政腾的站起身来:“此话当真?”
徐福仿佛很有自信:“陛下,你不信?”
嬴政觉察到自己的失态,缓缓坐下:“你觉得,朕会信吗?”
“远古时期”,那是什么时候?即为夏朝之前,据说是唐虞。
在先秦时期,有相当多的史料,记载了唐虞的存在。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大家都相信真有唐虞,那是一个神秘的时代。
没想到吧?秦始皇跟我们一样,他读的也是《上下五千年》。
如果徐福的先人在唐虞时代成仙,这就说得通了。
因为先秦时期一直流传一个说法:“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那么问题来了,重黎是谁?
重黎,乃颛顼高阳氏之后,又是羲、和二氏之祖先。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重黎那一代,已经绝地天通。
大概率,是颛顼的大神通,封锁了天地通道。
而夏朝的开国君主,名为大禹,大禹又是颛顼的孙子。
如果认真研究史料,你会惊讶发现,夏朝以前充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描写,仿佛在看神话故事。
然而,从夏朝开始,却又回归正常人间,起码描述得没有那么离谱。
这里指的是正史,不是《封神演义》那种民间志怪小说。
让人不禁怀疑,远古时期是否真的存在神仙?
只是因为绝地天通,导致末法时代到临,凡间再无飞升者。
正因如此,在场的人才会相信徐福说的话,包括嬴政。
“然后呢?”
徐福故意停顿,以此吸引众人注意力。
直到始皇帝主动开口询问,他方才笑道。
“在吾之先祖的典籍里,描述着,人间有三座仙山,是为蓬莱、方丈、瀛洲。”
“传闻中,仙山乃仙人居住之地,那里建着高耸入云的天宫,云雾缭绕间,有各种奇珍异兽到处飞行,除此之外——”
“还有各种灵丹妙药,据说,只要浅尝一口,便可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
......
徐福在大殿中侃侃而谈,说得好像亲眼所见一般,言之凿凿。
“???”嬴政再次眯起双眼。
如果在此之前,他或许会相信徐福之言,可是,自从与宋兄讨论过长生之道后,他开始怀疑了。
简单来说,徐福说的话,忽悠不了秦始皇。
“说吧,你需要朕,赐你何物?”嬴政就想看看,徐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徐福拜道:“小民,恳请陛下赐我三千童男童女,以及三载(年)必用的粮食、衣履、药品和农具。”
“随小民同往,入海求仙。”
嬴政意识到不对劲:“等一下,你要带三千童男童女去,是要做什么?”
“还有,路途中必备的粮食、衣履和药品,朕都可以理解,可是,你要耕具,是为何意?莫非——”
嬴政猛然拍桌:“你想叛出大秦,自立为王?”
大殿中的秦朝众臣,经过这么一提醒,他们也发觉其中问题。
“徐福,你好大的胆子呀!竟有二心?”
“???”
徐福暗自皱眉,不对劲,怎么跟剧本不一样?
他只好解释道:“陛下,三千童男童女,是带过去服侍仙人的。”
嬴政冷笑:“仙人,不是神通广大吗?挥手即来,挥手即去,他们还需要凡人服侍?”
“你是打算人祭吧?”
“如果真是如此,不知你寻得何方仙人?”
徐福连忙摆手:“陛下,你误会了,不是人祭。”
......
首先要明确,人祭和人殉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人祭,指的是用活人祭祀,根据甲骨文记载,人祭在商朝相当常见。
其中,最多的是武丁时期,甲骨文数字可考,足足九千多人。
用来人祭的大都是以战俘为主体的奴隶,在商朝时期,被掳获的羌人是当时奴隶的重要来源。
这群羌人经常与牛羊一般,成为祭祀的牺牲品,而且羌人死得比牲口还要多。
祭祀祖先时,砍头的“伐”祭和焚人的“(燎)”祭,是最常用的祭祀用法,少数人被残忍剁碎、活埋等死法。
到了周朝,周公旦废止“人祭”,立下周礼。
当然,有一种观点是,纣王废除的人祭,咱也不确定,反正史书上是这样写的,废除人祭就是周公旦的功劳。
重点!周公旦只是废除人祭,并没有废除人殉。
在两周时期,不说别国,光是秦国,秦武公、秦穆公死后,都用人殉,其他诸侯同样如此。
而秦国三百多年的人殉制度,从秦献公开始废除。
秦始皇陵制作大量兵马俑,并不是像营销号那般吹的,“以俑代人”,体现出秦始皇的宽厚仁慈。
实际上,早在嬴政五代之前,秦国就没有了残忍的人殉制度。
后来,消失了一千多年的人殉制度,在元明清时期,死灰复燃,朱元璋开明朝殉葬的榜样,被朱祁镇废除,堡宗还算干了件人事。
然后,清朝又学了过去,表面上,康熙“禁八旗以奴仆殉葬”,背地里却大肆鼓励妻妾“自愿”殉葬的行为,夸赞这种行为,是节妇烈女,并修书立牌坊。
......
嬴政根本不受徐福的忽悠,他的原则是,给你钱财出海可以,但是只允许官兵护送,什么三千童男童女,想都别想。
还有农具什么的,不行!坚决不给!你特么在海上航行,还想种地?
徐福无奈叹了口气,本以为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结果事与愿违。
“既然陛下不许,那小民就先告退了。”
嬴政站起身,他讥面带讥笑的望着徐福。
“怎么?当朕这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