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君权与神权之争(2 / 2)

欧西德莫斯悄咪咪的走上城墙,暗中观察。

见到这一幕的时候,差点没被吓尿。

你知道一百万人,有多少吗?

“喔,上帝啊。”欧西德莫斯连忙向上天祈祷,希望无所不能的上帝能下凡人间,拯救他。

众所周知,古代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神权至上。

吐火罗的所在区域,本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所以还保留着神权统治,人人信奉上帝。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以上帝之子的身份统治万民呢。

话说回来,上帝到底有多少个儿子?

......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东方与西方的君权、神权之争了。

西方不必多言,神权都压制君权多少年了?教皇比你一个国王还要牛逼。

而东方,在上古时期,那时候还是部落文明,神权是压制君权的。

在部落里,地位最高的人,是大祭司,而不是酋长,因为大祭司可以沟通上天,酋长若有所求,只能拜托大祭司向上天祷告。

后来,颛顼大帝提出“绝地天通”的说法,是君权对神权的第一次挑战。

绝地天通,顾名思义,就是天上天下,神与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然而,颛顼大帝万万没想到,被他压制的神权,在商朝又死灰复燃了。

商朝对于神灵与祖先的崇敬,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夸张程度,现在看来十分抽象。

无论干什么,无论怎么样,遇事不决,祭问上天。

比如说,我今天便秘了,拉不出屎,不行,先问问上天怎么说。

在这个神权大于君权的时代,难道商朝君主就甘心被压制吗?

并没有。

其中,出现了一个“武乙射天”的故事。

《史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

简单来说,就是武乙当着一群大司命的面前,指着高空中悬挂的皮革囊说道。

“喂,我在革囊上写着天道二字,以此来代表天神。如果这世上真有天神,那我必定射不穿那皮囊,他们会用神力阻止我。”

“敢不敢赌一把?”

武乙就在众目睽睽之下,一箭射穿了皮囊,里面的血哗啦啦流出。

“啊?天神呢?原来这世上没有天神啊,那我们还祭天做什么?”

把那群大司命气得半死,认为他在亵渎天神。

然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无言以对。

武乙射天,自此推开了君权对抗神权的第一道门。

接着来到周朝,周文王以纣王“疏于祭祀”为由,攻入朝歌,推翻了商朝的统治。

而周文王姬昌,从他写了《周易》这本书不难看出,可以说,他代表着神权阶级。

君权最终还是败给了神权阶级。

当神权阶级同时拥有了君权,周朝君主就想更进一步。为了稳固统治,首次提出了政祭一体化的思想。

即“君权天授,吾为天子”,周朝君主直接把大司命这个职位给废除了。

本王都是天子了,本王一人便可沟通上天,还用得着你们这群神棍装模作样?指指点点?

虽然说,君主自称“天子”,看似低人一等,但却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也就是从周天子开始,君权已经开始压制住神权。

不过,周朝的手脚并不干净,因为天子依旧需要神权,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尽管周天子提出礼制,他们还是留下了隐患,巫教,在中华大地依旧横行。

直至,那个男人的横空出世。

他通过最简单粗暴的行为,将巫教几乎灭绝,差点把神权赶尽杀绝。

从那一刻起,君权至上,唯我独尊的理念,开始确立。

他,就是秦始皇。

纵观秦始皇统治时期,你几乎看不到任何有关于“巫”的记载,好像从秦朝就绝了种。

尽管他嘴里喊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口号,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

哪怕是泰山封禅所刻铭文,字里行间皆为歌颂皇帝,而不是向上天祈祷,不是敬告上天。

在此之前,你见过有这样不把老天爷放在眼里的君主吗?

秦始皇把他的地位,无形中抬高到天之上!

什么天子?朕是皇帝!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

从此摆脱神权束缚,走进人文主义,什么狗屁上天,老子只信我自己!

......

回过头来看看“焚书坑儒”,看似残暴,其中有春秋笔法。

第一个版本,是司马迁的《史记》,他没有说坑杀的是儒士,而是方士。

方士是什么?在那个时期,泛指从事医、卜、星、相类职业的人。

【参考春秋战国佚名所着《素问·至真要大论》:“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这群方士,就是巫啊,他们代表着神权阶级。

焚的什么书?巫书。

坑的什么人?方士。

而《史记》的诞生年间,在汉武帝时期,天人感应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司马迁写书,应该是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

比如说“武乙射天”,《史记》描述他的结局“暴雷,武乙震死。”

这么离奇的死法,你信吗?

学者研究史料发现,武乙晚年在渭水流域打仗,很有可能是死在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

也就是说,什么被雷劈死,不过是巫师们编造出来,稳定人心,维护统治的谎言。

“你看,他不敬上天,被天雷神罚了,大家不要学他呀。”

为什么说司马迁带着个人主观呢?看他评价武乙,“帝武乙无道”。

武乙射天这个行为,在我们看来,分明是很爽的一件事情,他却嗤之以鼻。

因为,儒家是巫祝、史宗的延伸,本质上他们是神权代表,不过是被削弱过的。

于是来到第三阶段,被秦始皇灭绝的神权,又被汉武帝重新启用。

这一次,神权换了个名称,不再是巫,而是儒家。

从此,华夏封建社会,又回到了最初的阶段,用皇权来暴力镇压,以神权去抚其心灵。

“皇权的剥削虽然让你现在生活很苦,但这都是来自神的考验呀,现在越苦,死后越甜,不要有反抗的想法哦,因为你天生就是牛马。”

你看看儒家典籍中,是不是有相对应的金句?

儒家之所以被皇家推崇,因为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儒学最大的贡献,就是三纲五常带来的等级制度,洗脑老百姓必须要服从,哪怕你生活受到了压迫,不要慌,这是你应得的。

纵观古代一切农民起义,都可以看作,是人权在挑战神权。

奇怪的是,凡是造反,几乎都在大喊着“替天行道”的口号,说明神权这玩意,是真的好用。

到了魏晋时期,统治阶层不满足现状,从外面引进新的神权,佛教,这是第四阶段。

然而他们没想到,一山不容二虎,佛家强烈谴责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丧失人伦的愚民理论。

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在推崇儒家的前提下,又搞出一套种族血统理论,这是第五阶段。

至于第六阶段,破除封建迷信,提升公民素养,树立文明新风,这是一次历史新突破,多的不说了。

......

回到正题。

欧西德莫斯见到秦军人数竟如此恐怖,他吓坏了。

连忙派遣使者,去谈和。

“算了,还是我亲自去吧。”

“总督,不要呀。”

欧西德莫斯叹了口气,说句不好听的,现在的紧张局势,哪怕是我亲自出面都不好调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