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诸子百家的发展(1 / 2)

公元前224年,秦勍两朝的首届联谊运动会,即将开幕。

在过去筹备的几年时间里,两朝在民间进行了运动员海选工作。

嬴政和宋坤都很重视这盛大的赛事。

秦朝一共筛选出500名运动员,勍朝由于人口较少,只有200多名。

两朝运动员人数差异巨大,兴许与宋坤制定的高标准有很大关系。

在此次运动会中,墨家子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场馆是他们设计承建的,比赛道具也是他们改造的,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尽管秦朝没有刻意的罢黜百家,随着大一统后,有许多学说已经渐渐的淡出视线。

比如说纵横家,都和平统一了,你还纵横个啥?

纵横家学子为了生存,只能北上寻求谋生。

十分意外的,宋坤对他们很感兴趣。

纵横家,其实可以从事外交行业嘛。

把他们安排到西方,让那群西方政权分化势力,自己打起来也是极好的。

宋坤是这样想的,但是现实中,根本办不到。

他安排了一大群纵横家出国,去塞琉古王国,罗马和马其顿,收获甚微。

因为那边的人种,长得与华夏人相差甚远,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异族,怎么可能轻易地受你蛊惑?

再加上语言表达不通,你跟人家讲“之乎者也”。对不起,真的听不懂。

纵横家学子憋屈的很,只好回到勍朝,等候后续安排。

……

不过,除了墨家之外,还有另外一家,崛起速度令人咂舌。

那就是名家。

名家子弟,放在后世来看,就是一群律师。

因为秦勍两朝的法律,都允许上诉,为了打官司有胜算,民间开始聘请熟读律法的名家子弟,为其辩论。

这个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不仅能在秦朝找到工作,北上之后,勍朝百姓也有需求。

得益于两国的口语都是雅言,除了官方文字有些许差异之外,其他并无二样。

名家可谓是混得风生水起,让其他家子弟羡慕不已。

聪明人已经开始投靠名家了。

什么?你还在学儒家?有屁用啊?能挣钱不?

农家一直以来都属于闷声发大财的那种,他们北上勍朝,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从宋坤在大草原大力推广耕种之后,源源不断的有农家子弟北上,教导游牧民族耕田。

而道家和阴阳家,这两家开始联合,搞出一套风水学,到处给人占卜,从事丧葬行业,日子倒也活得滋润。

原本是百家三大家的儒家,倒是在盛世中渐渐没落了。

嬴政虽然按照韩非所言,搞了套儒皮法骨,但是他因为扶苏,所以对儒家文化,有些排斥。

儒家子弟没有办法,只好舔着脸,去找死对头道家,希望能合作一下。

可是道家正与阴阳家处于蜜月期,怎么可能让第三者插入?

不过好在,勍朝的教育行业远比秦朝要兴盛得多,所以儒家子弟北上之后,倒也不至于饿死。

宋坤对儒家保持观望态度,他在考虑,要不要引进董仲舒新儒学,方便自己统治。

……

不知为何,宋坤又想到了先前嬴政给他写的信中,提到的那个问题。

是啊,秦朝的矛盾,可以通过历史教训去解决,可是他自己的勍朝呢?

又该如何是好?

宋坤十分清楚,目前勍朝的内部稳定,全靠他这个腾瑞单于的个人魅力。

万一有天,他死了,那子民们,还会不会像拥护自己那样,去拥护他的儿子们。

抛开独孤华、独孤夏和宋言念的个人能力不谈,勍朝子民会如何看待他们三个呢?

所以,宋坤才会想到,要不要用汉武帝那一套,来维护王朝稳定。

后世人都在骂董仲舒,他做的事虽然有点损,但对于统治者来说,却是行之有效的。

以特别小的成本,去教化,去愚民,去熄灭百姓想要造反谋求利益的想法,这不好吗?

只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如果,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他也推出新儒术,会有怎样的效果?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宋坤确实是有过一丝丝念头,想要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规定。

他也是人,勍朝那么大片江山,他为其注入了太多,实在不希望二世而亡。

现在的勍朝,除了依附他这个腾瑞单于的个人魅力之外,还有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

军功爵制,已经被宋坤改得面目全非。

对于大部分勍朝子民而言,所谓的升爵,他们根本不感兴趣,只希望通过个人劳动去获得更多的资源。

如今整个勍朝,更像是一个大型集团,子民就是一个个员工,他们为了一日三餐去努力打工,以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种玩法,放在整个古代历史当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先例。

宋坤有想过,如今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资源分配公平的前提下。

万一,有一天,负责分配的裁判被污染了,那怎么办?

民众会不满,贵族也会不满,大家都不满,只能推翻你咯。

目前,勍朝负责分配的人,还是挛鞮依,她制定下宏观的分配政策,并不能落实到户。

可挛鞮依的年龄也大了呀,迟早有一天会干不动。

于是她找了接班人,是宋坤的大女儿,文茵姒。

由此可以看出,掌控分配最终解释权的人,宋坤是打算让王庭宗亲来承担这个权力。

将责任与风险降到最低。

但是,文茵姒虽然是王庭宗亲,总有一天她要嫁人。

谁敢保证,她的丈夫不会搞小动作?

哪怕下一代安稳,下下一代呢?下下下一代呢?

没人知道,也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不会出问题。

于是,宋坤想到,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去约束王庭宗亲的行为。

解决掉一个大难题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就是民众的思想。

别看现在的勍朝百姓,每次见到他都会情不自禁的泪目。

但是,若干年后,当老一辈的百姓死去,年轻一辈的子民不一定还会保持着对他的爱戴。

“还是觉得,新儒术或许会更适合勍朝,毕竟我建立了那么多学堂。”

突然,宋坤眼睛一亮。

“对哦,学堂!”

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所有百姓,不管过去了多少代人,都会铭记他的伟大,从而去崇拜他,去感激他,去怀念他。

从而,连带着一起,爱屋及乌的去爱戴后面的单于,去热爱勍朝?

“好像,可行?”

念及至此,宋坤立即开展行动。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将民众爱戴他的思想,写成一首诗。

一首朗朗上口,简单得任何人都能读得懂的诗。

......

另一边,秦朝。

嬴政等了许久,终于收到了宋兄的回信,他迫不及待的展开阅读。

“内郡县,外分封?”

“宋兄的意思是......”

嬴政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