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扶苏思想果然有问题!(2 / 2)

“不要应该,我要你确定的回答!”

“他是君子!”

“为什么?”

“因为相比富人而言,百姓更应该受到帮助。”

宋坤笑了笑:“可是,他伤害了富人啊,难道富人就不是百姓了吗?”

“对哦。”扶苏窘迫的摸了摸头。

宋坤解释:“决定他是不是君子,取决于被偷盗的富人,是不是君子。”

“如果为富不仁,那么他劫富济贫的行为,就是君子之为。”

“如果富人赚钱取之有道,那么,他就不是君子,完全是卑劣的仇富心理。”

“不过,无论富人是否有错,偷盗行为都是犯法的,即便从道德上,是仁义的。”

扶苏仰头疑惑询问:“既然是犯法,那他还是君子吗?”

宋坤回答道:“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懂了吗?”

扶苏还是不懂,因为二舅并没有正面回答,那个人的行为到底是不是君子所为。

宋坤笑了笑:“如果你是为了天下苍生,明知某些行为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你还会去做吗?”

“我会!”

宋坤拍了拍他的肩膀:“保全自己,才能更好的拯救苍生。”

扶苏认真的点点头:“二舅,我知道了。”

......

正史中,胡亥一道伪造的圣旨,扶苏啥都没干,就去自杀了。

宋坤终于知道问题所在,原来是教育出了问题。

“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句话取自儒家《孝经》,而扶苏却身体力行的做到了。

《孝经》相传是孔子所着,又说是孟子门下,反正没有一个定论。

而这本书,是在西汉时期才发扬光大的,很难不让人猜测,会不会是董仲舒改编的,然后为了思想正统,挂靠在孔子头上。

一个周游列国,“从七十余君”的孔子,我不觉得他会说出“臣不可以不争於君”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孔子明明主张的是:“君主应以礼待臣,而臣则应以忠事君。”,君臣之间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在儒家学说还没有被污染的先秦时期,扶苏没学到好的儒家思想,专门学这种。

取其糟粕,去其精华了属于是。

夫子淳于越当属首功!

宋坤,身为扶苏的二舅,他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去纠正扶苏的思想。

提出劫富济贫的事例,引发扶苏的深刻思考。

他可不希望,日后扶苏会重蹈覆辙。

当然,胡亥这小子,能不能出生,能不能成年,还是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