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后周(2 / 2)

军事方面:高平之战后,柴荣以“强军”思想开展军事改革,培养精锐军队。他还任用赵匡胤整顿军队,使后周军队能征善战,之后多次亲征,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三征南唐,得十四州、六十县;北伐辽国,收取三关三州等.

经济方面:柴荣治理黄河、汴河等,疏浚漕运水路,兴修水利。显德二年,下诏校定历法、撰成《钦天历》。他还改造东京开封、修建外城,整顿佛教、规范寺院及僧尼,下诏禁天下铜器、立监铸钱等。

历史评价

柴荣被史家评论为“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他在位期间的改革及统一战争,为后来赵匡胤建立北宋并结束割据、开创统一局面奠定了战略基础。

柴荣改革军事制度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外部局势严峻: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后周面临着来自南方的南唐、后蜀等国以及北方契丹的军事威胁,急需提升军队战斗力以应对外部压力,保障国家安全 。

内部问题突出:自唐末藩镇之乱以来,军事制度混乱,兵骄将悍,“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军队的纪律和作战效能,也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

军队素质堪忧:当时的军队存在诸多问题,如士兵老弱病残混杂,缺乏严格训练,战斗力低下,无法满足柴荣统一全国、抗击外敌的战略需求 。

郭威改革奠基:郭威在位期间已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局部改革,国力有所增强,这为柴荣进一步改革军事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使得柴荣能够更加顺利地推进军事改革.

柴荣改革军事制度对后周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增强军事力量

提升军队战斗力:柴荣裁汰老弱,选拔精壮,招募天下壮士,使得军队兵员素质大幅提高。同时,加强军队训练与管理,让士兵军事技能与战斗素养显着提升,如在高平之战后,后周军队战斗力明显增强,成为当时强大的武装力量之一.

建立精锐禁军:重新调整禁军编制,严格筛选人员,将精锐者升为亲兵,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悍的中央禁军,成为后周军事力量的核心,在南征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武将势力:通过处决临阵溃逃的将领等方式,严厉整肃军纪,有效震慑了骄兵悍将,改变了五代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使中央权威得到提升,政权更加稳固。

强化军事管理:改革使军事决策与指挥权集中于中央,军队的调动、部署等都由中央统一掌控,避免了地方武将拥兵自重,防止藩镇割据局面再现,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拓展领土疆域

稳定周边局势:军事改革后,后周军队有能力抵御北汉、辽等政权的入侵,稳定了北方边境。还在胡卢河沿线筑造堡垒建立防线,阻止辽军南侵,为国内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推动统一进程:柴荣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先后收复秦、凤、成、阶四州,取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还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及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为全国的基本统一打下了基础。

促进经济发展

减少军事开支:裁汰老弱等措施,优化了军队结构,在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减少了冗兵现象,降低了军事开支,使国家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

保障经济发展环境:军事力量的增强及周边局势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后周经济的繁荣。

柴荣改革军事制度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整肃军纪:显德元年,柴荣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70余人,严厉整肃了军纪,改变了武将的跋扈作风.

精简兵源:柴荣提出“凡兵务精不务多”的原则,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去除军队中的冗员, 既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又减少了冗食之费,使军队更加精悍.

加强禁军建设:整顿侍卫司,补充强健之士,扩建“殿前诸班”,并将精锐者升为上军或亲兵,打造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中央禁军,作为后周军事力量的核心,增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注重军事训练:柴荣重视军队的训练与管理,通过严格的训练,提高士兵的军事技能与战斗素养,使后周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显着提升.

柴荣时期主要有以下几场战争:

高平之战:

背景:柴荣刚登基,北汉皇帝刘崇联合契丹,趁后周政权不稳之际,企图一举灭周。

过程:柴荣御驾亲征,在高平与北汉、契丹联军相遇。初战中,后周将领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但柴荣亲率部队奋勇杀敌,赵匡胤、张永德等将领也奋起作战,最终北汉大将张元徽战死,北汉军队溃败,被歼两万余人.

影响:此役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关键之战,柴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素养,树立了在后周的威信,巩固了统治地位,也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促使柴荣着手整顿军纪,提升军队战斗力.

后周攻北汉晋阳之战

背景:高平之战后,北汉主刘崇虽元气大伤,但仍加紧御周准备,柴荣执意乘胜耀兵晋阳,慑服北汉.

过程:柴荣部署北伐,兵分多路进入北汉境,诸路进展顺利,百姓纷纷相迎。但后周军军纪松懈,引起北汉民不满。数十万后周军合围晋阳后,因刍粮不足,将领力谏班师,但柴荣拒纳,亲赴晋阳,并调周边州民运粮支前。后北汉宪、沁、岚刺史举城降,忻州监军举城降,王彦超等攻克石州。然而,柴荣亲督攻城不克,又闻辽援军至,遣符彦卿等阻击,史彦超追击遭伏击阵亡,加之士卒疲病,柴荣最终下令班师.

后周攻后蜀之战

背景:高平之战后柴荣有了统一中国的想法,而秦州等地本为中原王朝故土,后被后蜀趁乱占据,且有秦州百姓请求柴荣西征恢复旧土。

过程:柴荣派向训、王景等出征。后蜀赵季礼临阵脱逃,后蜀军队曾于威武城东击败后周军队,但随后王景击溃后蜀军队,俘获多人,蜀将李廷圭退保青泥岭,后蜀雄武节度使韩继勋放弃秦州,后周军又攻陷成州和阶州,最终攻克凤州.

影响:后周获得胜利,扩大了领土,增强了国力,也进一步推动了柴荣统一中国的进程.

后周攻南唐之战

背景:柴荣为了争取南唐江北之地,以实现统一大业.

过程:柴荣三次亲征南唐。第一次亲征,赵匡胤立下战功,攻下泗州等地,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举城归降 。第二次亲征,柴荣命李谷等进攻寿州,久攻不下,后柴荣亲自督战,虽未攻克,但重创南唐援军。第三次亲征,柴荣又夺取了南唐濠州、泗州、扬州、海州、泰州五州,兵锋直指楚州,楚州防御使张彦卿与都监郑昭业战死,楚州失守.

影响:后周通过战争获得了南唐的大片土地,增强了自身实力,使南唐国力大损,进一步加快了统一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