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思想:向秀认为人的寿命是命定而有限的,因为每个人先天禀赋的气不同,决定了人的寿命也不同。他主张顺欲,认为人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应该充分享受感官快乐。同时,他也强调用智顺欲,认为人受形于造化,是天地间生物中最有灵性者,应运用心机和智慧满足自己的欲望。另外,向秀还提出以礼节情,认为心智对欲望的追求要有限度,对于自然性的欲望要节之以礼,对于社会学性的欲望要求之以道义。
“自生自化”论:向秀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承认生和化是客观存在,认定生和化的动力来自事物的本身,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不过,向秀的崇有论还较为初始,仍没有摆脱贵无论的影响。
3. 着作成就:
《庄子注》:向秀在前人对《庄子》的旧注上另辟蹊径诠释,为当时的士人们阐明了如何才能忘途归真而游于日新之道的道理,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向秀妙演《庄》义的遗文,主要散见于张湛的《列子注》及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陆德明的《庄子音义》等。但对于今本《庄子注》的作者是向秀还是郭象,学界仍未有定论。
《思旧赋》:向秀赴洛阳任职途中,特意绕道山阳嵇康别墅,吊朋思友,有感而发创作了《思旧赋》。因当时社会黑暗,对不同政见者采用恐怖高压政策,向秀对自己老友的怀念不敢直抒畅言,而是采取隐晦曲折的笔法,表达了对嵇康、吕安的冤死悲愤、惋惜的悼念之情和对司马氏的愤懑。
《难嵇叔夜养生论》:这是向秀针对嵇康所写《养生论》的文章,表达了他对养生的一些独特看法。
王戎(公元234—公元305年),字浚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人。他是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名士、官员,出身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聪慧:王戎自幼便表现出聪慧沉着的特质。六七岁时,他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天,众人都吓得避走,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连魏明帝在阁楼上看到了都非常惊奇。他还曾和一群孩童在路旁玩耍,看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其他人都争着去摘,只有王戎不去,他说:“李树在路边而且果实那么多,一定是苦李”,众人摘了后发现果然是苦的。
竹林之游:王戎少年时,与阮籍成为忘年之交。阮籍和王戎父亲王浑相熟,王戎当时在郎舍。阮籍每次去王浑的居所,待一会儿就走,但去看王戎的时候,很久才出来。阮籍曾对王浑说:“浚冲清雅高尚有见识,非你可比,和你说话,还不如和阿戎说话。”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与阮籍、嵇康等人竹林之游,谈玄唱和。
仕途经历:王戎初袭父爵,后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他曾为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参与西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此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不过,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王戎被牵连免官,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拜为司徒。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跟随晋惠帝司马衷北伐,兵败后随帝回到洛阳。同年十一月,晋惠帝被挟持迁往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时年七十二,谥号为“元”。
2. 思想主张:
王戎崇尚老庄,善于谈玄。他与嵇康和阮籍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彻底反对入仕做官的思想不同,在崇尚自然的同时并不反对名教,是老庄和周孔并尚。他曾问阮瞻“圣人贵名教,老庄贵自然,其旨异同”,阮瞻说“将无同”(意思是名教和自然没什么不同),王戎赞同这个说法。这也使得他在竹林七贤中职务及官品较高,是思想较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3. 人物特点:
识鉴过人:王戎善于识人,对于道德之士、清议之士和有社会清望的人,多进行拔擢,并且善于识辨那些表里不一的人,不愿与这类人交往。比如,他的堂弟王敦当时声名显赫,但王戎却不喜欢他,多次拒绝王敦的拜访,后来王敦果然背叛朝廷。
至情至性:王戎重视自身情感,《世说新语》记载,他的儿子王绥幼时非常肥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王戎悲痛万分。他认为圣人不动情,忘情世外;最底层的人谈不上为情所牵挂;而对于感情最专注的,正是他们这一类人。
为人悭吝:王戎对自家财产较为看重,大量收购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无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他很吝啬,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娘家时他脸色不好看,直到女儿把钱还给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他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拿出去卖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被世人所笑。
4. 作品及影响:
作品:王戎善草书,《华陵帖》是他目前唯一的传世之作,收录在宋拓本《汝帖》之中。
影响: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言行和思想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化和士人的心态提供了参考。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人,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个人形象与性格:
容貌丑陋:刘伶身长六尺,其貌不扬,但他对此并不在意。
沉默少言:年少时就淡泊名利,不随便与他人交往,但和阮籍、嵇康关系不错,遇到知己便有说有笑。
不拘小节:为人洒脱,放浪形骸,不被世俗的礼仪规范所束缚。例如,他喝醉酒后,曾在屋子里随意赤裸着身体,即便朋友来访也毫不在意,还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室内当成是我的衣裤,反倒是你们,怎么就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2. 仕途经历: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刘伶曾做过建威参军。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无为而化”,但这被朝廷视为无益之策,于是他的参军之职被罢免。此后,刘伶无心仕途,再未担任官职。
3. 文学成就:
《酒德颂》:这是刘伶的传世代表作,被收入《晋书·刘伶传》。文章塑造了一个“行无辙迹,俯视万物”的“大人先生”形象,歌颂了一种在酒的陶醉中洒脱自如、超越世俗是非、不计得失利害的人生状态。该文具有藐视一切的气概和敌视礼教的反抗精神,既批判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又抒发了压抑的愤世之情,充满了浪漫色彩。
《北芒客舍诗》:这首诗是刘伶创作的一首表达旅途愁苦的诗篇。诗歌大概是他从家乡沛县到洛阳途中,深夜在客舍留宿时创作的。诗中借秋景和小昆虫的振翅哀鸣描写了旅途的困窘,传达了思乡之情,也隐晦地传达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 饮酒轶事:
鹿车荷锸:刘伶经常乘坐鹿车,手里抱着酒壶,让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后面,并说“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酒的痴迷。
五斗解酲:他沉迷饮酒,难以自拔。妻子曾劝他戒酒,他表面上答应要祈求鬼神帮助戒酒,让妻子准备酒肉,结果却在祈祷时说“老天生我刘伶,爱喝美酒出名。一次喝上一斛,五斗才解酒病。至于妇人之言,那不用听”,之后继续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刘伶以嗜酒不羁而闻名,被后人称为“醉侯”。他是魏晋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其作品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具体介绍:
1. 家庭出身:
阮咸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阮瑀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官至曹魏丞相椽;父亲阮熙是武都太守。
2. 性格特点:
放达不拘:阮咸放任旷达,不拘礼节,常与叔父阮籍一起游山玩水,当时那些讲礼义法度的人都讥讽他的行为。比如在七月七日晾晒衣物的习俗中,北边的阮家人晒出的都是锦绣绸缎,而阮咸却用竹竿挂着一条粗布短裤晒在院子里,他表示自己还不能超脱世俗,所以也学学样子。
率真随性:他与族人聚会饮酒时,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装酒,围坐一圈开怀畅饮。当时有猪来喝盆中的酒,他也直接凑上去与猪一道喝。
3. 仕途经历:
阮咸曾任散骑侍郎。山涛曾推举他掌管选拔人才之职,但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他沉溺于饮酒,言行虚浮,没有任用。后来,中书监荀勖嫉妒阮咸在音律上的造诣,将他外调去做始平太守,阮咸便一直在这个官职上直到去世。
4. 音乐成就:
精通音律: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深入的理解,在当时被认为是“神解”。他善于辨别乐音的正误,在音乐理论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其见解集中表现在现存的《律议》中。
乐器大师:相传阮咸善弹琵琶,他对传统乐器琵琶进行了改造,制作出四弦十二柱的长颈琵琶,后人以其名字来命名,称为“阮咸”。今乐器大阮、中阮和小阮,系由“阮咸”发展而来。
5. 思想观念:
阮咸喜好谈玄清议,与魏晋时期许多文人一样喜欢探讨“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他与从兄阮浑合着的《周易难答论》以及着作《易义》,展现了他对《周易》的深刻研究。
在思想上,他持名教与自然对立的观点,将正始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发展到了极端,这也正是竹林玄学或曰竹林精神的特点所在。不过,他虽然行为上纵情越礼,但内心仍信奉儒家思想,体现出思想上的分裂。
6. 文学作品:
阮咸的作品见于正史着录者仅有两种,一是《难答论》,二是《阮咸集》。见于其他文献着录者,仅有《易义》一种。但后来《阮咸集》散佚,集中具体的作品已不得而知。
总的来说,阮咸以其独特的性格、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在文学、思想方面的探索,成为了魏晋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