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后赵(2 / 2)

1. 早年经历:

冉闵的父亲冉良被羯族人石虎收为义子,冉闵也就从小在石虎身边长大。冉闵自幼果敢勇锐,深受国君石虎喜爱和关照,长大后被拜为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

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昌黎之战时,冉闵表现出色,使他的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成名并被石虎提拔为北中郎将,迁游击将军。

2. 政治生涯的起伏:

功高震主与夺权:

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太后郑樱桃与丞相张豺摄政专权。石遵在冉闵等人的劝谏下回师攻打邺城,继承帝位,冉闵因从龙之功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帮助辅佐朝政。但石遵登基后却违背承诺,没有立冉闵为太子,且忌惮其功高震主,意图夺取冉闵的兵权。

冉闵得知石遵想杀他的消息后,伙同李农、王基等人闯进宫内,杀死了石遵,拥立义阳王石鉴登基。之后石鉴也想除掉冉闵,冉闵便把石鉴软禁了起来。

建魏称帝:永和六年(350年)正月,冉闵以谶文中有“继赵李”的字样为借口,改后赵国号为魏,并改姓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青龙。同年闰二月,冉闵废掉并杀死了被他软禁的石鉴,登基称帝,改国号“大魏”,建元“永兴”。过一个月,冉闵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建都于邺城。

3. 杀胡令:

冉闵控制邺城后,羯胡中有人阴谋反叛他,但他没法分辨这些人中谁是亲冉闵的,谁是亲石氏的。于是冉闵假意试探,发布命令让愿意跟他的人留在城中,不愿意的可以离开。结果胡、羯等族的人都往城外跑,冉闵认为不能放他们走掉,于是颁布了所谓的“杀胡令”,即“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这一举措既消灭了潜在的威胁,又收拢了一部分死忠。不过对于“杀胡令”,后世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冉闵有借此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

4. 军事成就与失败:

军事成就:冉闵建立政权后,四处征讨,多次取得胜利,比如在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

最终失败:冉闵由于穷兵黩武,四处树敌,加上冉魏政权地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永和八年(352年),冉闵被前燕太原王慕容恪击败,退守邺城,随后燕王慕容儁派兵围攻邺城,冉闵被擒后遭到处决。前燕朝廷追谥他为武悼(一作“悼武”)天王,“染华墓志”则称其谥号为“平帝”。

5.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一些人认为冉闵在西晋末年胡人屠杀汉人、汉人几近灭族的危机关头挺身而出,颁布杀胡令,号召汉人复仇,对保护汉族血脉、反抗民族压迫有着重要意义,是挽救汉人于危难的英雄。

负面评价:也有人认为冉闵的行为更多是出于个人权力争夺,他建立冉魏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极端手段。而且他称帝后还曾让太子冉胤担任大单于,试图团结胡人,这与他之前的杀胡行为有些矛盾。

总的来说,冉闵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行为和历史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学者眼中有着不同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东晋十六国那个混乱的历史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