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一次那就是大几百两银子啊!
薛虹的目的是针对义忠亲王手底下的人,进行一对一单挑,所以群辩也就没有上场。
辩论的大概题目就是春秋一书的史实到底有多少值得相信。
古人写的史料也特别有意思,各有侧重点。
打个比方。
教皇对欧洲妓女泛滥的问题说了一句:要让主的关怀也沐浴在她们身上,不可歧视,要将她们引入正途。
春秋:xx年xx月,教皇关怀妓女。
掐头去尾,细节不见,非常容易偏离原本的史实。
不止春秋,其实所有的史料都带有浓烈的个人意志倾向。
还是拿上面的事举例。
先讲一顿道理,然后说所以教皇关怀妓女,这是公羊传。
先说教皇关怀妓女,然后再讲道理,这是谷梁传。
先说教皇关怀妓女,再告诉你教皇同时期各个人物甚至后世对这事的看法,这是左传。
而唯一一个,尽可能还原当时场景、细节、背景、甚至是人物心理的,就好像当事人教皇复盘视角一样的,这是史记。
这就是为什么华夏的历史讲究孤证不成史的原因。
别说你那玩意是不是假的,编的,就算不是编的,照你们那么一写可能黑白就混淆了。
毕竟只要是人主观臆断去写的书,必然会产生偏差。
否则可能历史上玛利亚是圣母,传了几千年就给人家传成红杏出墙的荡妇了。耶稣人家好好个圣子,传着传着就成野种了。
所以几千年来,文人一直乐于去发掘史料中不合理的地方,推翻后重新进行编写。
只不过这种事以前一直是私底下进行,明朝官方把这事给拿到台面上来做擂台了。
而以上书籍,信息流失最严重的就是春秋。
虽被后世列为经典,但真正有学问的文人就没几个迷信这本书的。
有的人认为春秋之所以这样简短言简意赅,是因为春秋笔法,是作者故意为之,微言大义。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以前都是在竹简上刻字,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只能捡重要的事记录。
所谓的微言大义,不过是作者贪图省几个字,省几块竹简。
总之众说纷纭。
一开始双方还能维持风度,双方各自派出一人,轮流阐述观点。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场面渐渐不对了起来。
一个两个再也没有了一开始的风度,吵的脖子红脸粗的。甚至开始从座位上离开,相互推搡。
眼尖的薛虹发现厅外居然太医早就已经候着了。
朱煇拉着薛虹坐在远处幸灾乐祸的嘟囔着:“别光说不动手啊!靠的那么近都快亲上了,倒是打啊!!”
黄锦见情况差不多了,开口道:“诸位请退下,我等为文坛前辈,自当给后辈树立好的榜样,怎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薛虹我和你说,别看这老头说的好听,年轻的时候就他动手打的最凶!
老荣宁二公知道吧?这两位空手轮拳头干不过这老头一个人!”
薛虹干笑一声:“黄锦老大人不会有个别号见飞鸿吧?”
朱煇有些不解:“飞鸿?啥飞鸿?”
在黄锦的主持下,群辩结束,开启个人擂台赛。
“晚辈王云王伯安,见过诸公,见过诸位仁兄。……”
薛虹:((???|||))不会是我想的那个王伯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