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还是抱着老观念,只会被时代抛弃。\"
韩王的这番话很快传遍朝野。
各地官员纷纷行动起来,派人暗访秦国,打探虚实。
韩国边境小镇上,集市一如既往地热闹。
但今天的话题,却让当地官员坐立不安。
\"听说了吗?秦国那边的水渠快通到咱们这儿了!\"
一个商贾兴奋地说,\"等通了水,那边的地都能变成水田!\"
\"可不是嘛!\"另一个商人接话道,
\"我前几天刚从秦国回来。那边的百姓现在日子过得可好了。
不光有活干,还能学手艺。听说工匠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
这样的议论在集市上此起彼伏。
来往的商旅带来秦国的种种传闻,很快传遍了整个边境地区。
\"我家表弟在秦国参加水渠工程,\"一个农妇说,
\"现在不但有固定工钱,还学会了种菜养鱼。
孩子也能在工匠学堂读书。这日子,比咱们这强多了!\"
驻守边境的官员李忠坐在衙门里,
听着这些议论,眉头越皱越紧。
\"大人,\"一个衙役匆匆进来报告,
\"又有三户人家递了迁居申请,说要去秦国投奔亲戚。\"
李忠叹了口气。
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十七户了。
\"现在的情况很不妙啊。\"他对心腹幕僚说,
\"百姓们都在议论秦国的好处。再这样下去,只怕会有更多人想搬过去。\"
\"是啊,\"幕僚忧心忡忡地说,
\"关键是秦国确实做得好。他们不是用强权压迫,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好处吸引人。这才最难对付。\"
正说话间,一个商人求见。
这是李忠多年的老相识,经常往返两国做买卖。
\"大人,您得想想办法啊!\"商人一进门就急切地说,
\"现在不光是咱们这边,就连内地的百姓也都在打听秦国的情况。\"
\"具体说说。\"李忠正色道。
\"您是不知道,秦国那边的变化有多大。\"
商人坐下来细细讲述,
\"以前的荒地现在都种上了粮食。水渠沿线新建了不少村子,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
\"最厉害的是他们的工匠学堂。\"
商人继续说,\"不光教技术,还教管理。听说毕业的学员都能找到好差事。
这消息传开后,不少年轻人都想过去学手艺。\"
李忠听得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