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专门的检验队伍,对各类物料进行严格把关。
这套体系运行没多久,就显现出成效。
一个月后的清晨,秦天微服来到北郊新启用的窑场。
远远望去,但见高大的窑炉群冒着白烟,周围车马往来,一派繁忙景象。
\"这窑场日产多少?\"秦天问正在查看成品的工匠。
\"回陛下,经过改良后的窑炉,日产石灰可达万斤。\"工匠自豪地答道,\"而且品质稳定,完全符合修路要求。\"
秦天满意地点头。
他注意到,窑厂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工业区。
有人专门开采石料,有人负责运输,有人制作工具,还有人经营饭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些都是自发形成的?\"他问范雎。
\"正是。\"范雎答道,\"一个大型窑场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现在很多百姓都找到了新的营生。最近还有人开始钻研如何改进工具,提高效率。\"
\"好啊!\"秦天欣慰地说,\"这才是长久之计。产业兴旺,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看到物资供应逐渐走上正轨,秦天又开始思考下一步的计划。
他知道,要建设强大的秦国,光有道路还不够,还需要完整的工具制造体系。
\"范雎,\"
\"我们要在咸阳设立专门的工具作坊。铲、锹、夯等工具都要统一规格,保证质量。这样施工才能事半功倍。\"
范雎立即领命着手筹建。很快,一座占地百亩的大型作坊拔地而起。
作坊内部分工明确,有铁匠打造工具,有木匠制作手柄,还有专人负责打磨、试用。
每一件工具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检验,确保符合标准。
这些精良的工具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原本需要三个人合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两个人就能轻松搞定。
\"看来咱们找对了方向。\"白起感叹道,
\"有了好工具,干活就轻松多了。现在施工进度比预期快了不少。\"
秦天点点头:\"是啊。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把这套物资供应体系推广到全国。等这条官道修好,就该着手其他路段了。\"
\"还要建立起完整的运输网络,\"范雎补充道,\"让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各个工地。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对,\"秦天说,\"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有了这次的经验,相信会越来越顺利。\"
站在高处眺望,但见大大小小的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石灰窑冒着白烟,工具作坊叮当作响,运输车队往来不绝。
晨露未退,咸阳城外的官道工地上已是一片忙碌。
老工匠周大正带着一群年轻匠人围在沙案前,研究着路基结构。
\"你们看,\"周大用布满老茧的手指着沙案上的分层图案,
\"这第三层用砂石和石灰拌制,讲究的是火候。石灰太多,路面易裂。太少,又不够结实。\"
\"师傅,\"一个年轻工匠发问,\"那该如何把握这个度?\"
周大从怀中取出一个粗布袋,倒出一把配好的料。
\"你们都摸摸看。要像这样,搓起来既不散又不黏。这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
年轻匠人们依次上前,仔细感受着料子的质地。
有人用指头揉搓,有人放在掌心细看,都想把这宝贵的经验牢牢记住。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陛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