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保障农业生产(1 / 2)

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与挑战后,杨明所领导的国家终于在艰难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前路依旧漫长且充满变数。

国内的局势虽然逐渐稳定,但经济的复苏仍面临诸多难题。商业活动虽有起色,但市场的活力尚未完全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仍显不足。

“陛下,如今商铺虽已重新开张,但顾客稀少,交易清淡,商家们仍在苦苦支撑。”负责商业的大臣忧心忡忡地向杨明汇报。

杨明紧皱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降低商业税率,鼓励商家举办各类促销活动,吸引百姓消费。”

然而,新的政策推行并不顺利。一些地方官员对政策执行不力,甚至从中作梗,谋取私利。

“陛下,部分地方官员不仅没有按照旨意降低税率,反而私自增加各种杂费,导致商家负担更重。”监察御史的弹劾让杨明愤怒不已。

杨明立即下令严查此类官员,绝不姑息。“朕要让所有人知道,任何阻碍国家复兴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虽然在逐步恢复,但新的问题又浮出水面。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灾害,农田的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灌溉渠道堵塞,农田肥力下降。

“陛下,若不尽快修复农田设施,提高土壤肥力,今年的粮食产量恐难达到预期。”农业专家焦急地说道。

杨明果断决定从国库拨出专款,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壤改良。“务必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尽快解决农业生产的难题。”

在杨明的督促下,各地纷纷行动起来,组织民工修复灌溉渠道,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和肥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物资短缺和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陛下,修建水利所需的石料、木材等物资供应不足,而且懂技术的工匠也远远不够。”负责工程的官员一脸无奈。

杨明随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调配物资,并招募工匠。“无论如何,要克服一切困难,保障农业生产。”

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同时,教育领域也传来了令人担忧的消息。虽然学校已经重新开学,但师资力量薄弱,教材短缺,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陛下,如今许多学校缺乏优秀的教师,学生们难以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大臣忧心忡忡。

杨明决定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并组织编写统一的教材。“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必须高度重视。”

然而,这又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提高教师待遇会增加财政负担,而编写统一教材可能会限制学术自由。

“陛下,臣等认为此举不妥,恐会带来诸多弊端。”一些保守的大臣提出反对意见。

杨明力排众议:“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这些投入是值得的。至于学术自由,在合理的范围内应当给予保障。”

在杨明的坚持下,教育改革艰难推进。但此时,边疆地区又出现了新的动荡。一些游牧部落趁国家尚未完全恢复元气,频繁骚扰边境,掠夺财物。

“陛下,边疆烽火再起,百姓苦不堪言,恳请陛下速速派兵抵御。”边境将领送来加急军情。

杨明深知此时不能退缩,立即调派精锐部队奔赴边疆。“将士们,保家卫国,在此一举,务必将敌军击退。”

战场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但由于军队刚刚经历了休整和重组,战斗力尚未完全恢复,初战失利。

“陛下,我军首战受挫,士气低落。”将领们忧心忡忡。

杨明亲自来到前线,鼓舞士气。“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定能战胜敌军。”

在杨明的激励下,将士们重振士气,经过多次浴血奋战,终于击退了游牧部落的进攻。

然而,战争的巨大消耗让国家财政再次陷入困境。

“陛下,军费开支巨大,国库空虚,若不尽快解决,恐影响国家的其他建设。”财政大臣愁眉不展。

杨明决定一方面精简宫廷开支,节省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鼓励民间富商捐款,共渡难关。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有难,望各位慷慨解囊。”杨明向富商们发出号召。

一些有爱国之心的富商纷纷响应,但也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甚至暗中抵制。

“陛下,那几家大户不仅拒绝捐款,还在背后散布谣言,扰乱民心。”负责募捐的官员气愤地说道。

杨明下令严惩这些不法富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思报国,反而为非作歹,绝不轻饶。”

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和努力,国家的财政状况逐渐好转。但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又降临了。

“陛下,多地遭遇严重旱灾,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面临饥荒。”地方官员的奏折如雪片般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