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辉煌之路(1 / 2)

杨明站在城楼上,望着繁华的京城,心中感慨万千。但他深知,眼前的繁荣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此时的国家,虽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依旧突出。在一些偏远地区,孩子们仍然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

“陛下,北方的一些乡村学校,教学设施简陋,教师稀缺,孩子们的求学之路艰难。”教育大臣赵刚神色凝重地向杨明汇报。

杨明听闻,心中一紧,“朕要亲自去看看。”

杨明带着一众大臣,轻车简从,奔赴北方乡村。他们看到了破旧的校舍,残缺的书本,孩子们那充满渴望又略带迷茫的眼神。

“朕愧对这些孩子。”杨明眼眶湿润,当即决定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

“从国库拨出专款,为乡村修建新的学校,招募优秀的教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杨明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在杨明的推动下,一座座崭新的学校在乡村拔地而起,一批批有志之士投身乡村教育。

然而,教育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虚报教育成果,挪用教育经费。

“陛下,经调查,有些地方的教育经费并未真正用到实处。”监察御史林羽愤怒地向杨明禀报。

杨明大怒,“严查此事,对贪污腐败者严惩不贷。”

一时间,官场震动,不少官员被罢黜,教育改革得以重回正轨。

在教育改革初见成效的同时,国家的商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国外的商品大量涌入,对国内的一些传统产业造成了冲击。

“陛下,国内的纺织业、陶瓷业等受到外国商品的挤压,许多工匠失业。”商务大臣孙强忧心忡忡。

杨明陷入沉思,随后下令,“鼓励企业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具有本国特色的品牌。”

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杨明亲自视察工厂,与工匠们交流,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国货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杨明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个人。

在政策的引导下,国内的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颖、优质的产品。不久,本国的商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重新站稳脚跟,还远销海外。

但就在商业繁荣的背后,社会的贫富差距却逐渐拉大。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陛下,如今京城的富贵人家奢华无度,而一些贫困地区的百姓却食不果腹。”民生大臣李华痛心疾首。

杨明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推行一系列扶贫政策。

“开仓放粮,设立救济站,为贫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传授他们谋生的技能。”杨明说道。

各级官员纷纷行动起来,深入贫困地区,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百姓们对杨明感恩戴德。

然而,国家的繁荣也引来了周边国家的嫉妒和觊觎。西方的一个强国联合了几个小国,对杨明的国家形成了包围之势。

“陛下,西方强国陈兵边境,来者不善。”边境将领王猛送来紧急军情。

杨明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朕决不屈服于外敌的威胁,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准备迎敌。”杨明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

杨明亲自检阅军队,鼓舞士气。

“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百姓的安宁,我们要奋勇杀敌。”杨明的声音回荡在军营。

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杨明的军队在初期遭遇了强敌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

“陛下,敌军攻势凶猛,我们是否暂避其锋芒?”将领们纷纷建议。

杨明大手一挥,“我们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在杨明的激励下,将士们浴血奋战,逐渐扭转了战局。

就在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国内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一些奸佞之臣趁机在后方煽动民心,制造混乱。

“陛下,京城出现了一些谣言,扰乱了民心。”内政大臣陈峰焦急地说道。

杨明果断下令,“镇压叛乱,稳定民心,绝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内乱被平息,前线的将士们也传来了捷报。

“陛下,我们打退了敌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将领们满脸兴奋。

杨明大喜,“将士们功不可没,重重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