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碰了一鼻子灰,但他并不甘心。
他暗中指使手下爪牙,在京城内外散布谣言,说王阳明心学是邪教,会给大明带来灾难。
一时间,京城中人心惶惶。
王阳明在前往京城的途中,也听闻了这些消息。
一路上,他还要小心被宁王的手下刺杀。
他心中感慨万千,深知自己的心学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与固有观念。
“吾之学说,旨在唤醒世人内心之良知,若因些许阻碍便放弃,如何能救天下之人于迷茫?”
王阳明还是继续前往那吃人的宫殿。
......
大清位面。
乾隆看完王阳明的一生后,很是沉默。
他心中对王阳明此人,实是有着极为复杂的思绪。
一方面,王阳明在军事上的丰功伟绩,这般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显赫功绩,乾隆自是看在眼里,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由衷地赞叹王阳明为“名世真才”。
“此等人物,若生于本朝,必能为朕之肱股,成就不世之功。”乾隆轻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与钦佩。
然而,王阳明所构建的心学大厦,以“心即理”为基石,“知行合一”为支柱,“致良知”为穹顶,其学说如同一股强劲的思想旋风,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吸引无数才俊投身其中,阳明学派之盛,犹如繁星璀璨,不可小觑。
这心学思想的魅力与影响力,恰似一把双刃剑。
其对于人心的启迪,对于道德实践的独特见解,若能善加引导,或可为大清的思想文化注入一股清新活力,让臣民在遵循道德规范时,更多地从内心自觉出发,而非仅仅流于表面的形式。
可他身为大清的天子,背负着维护祖宗基业、确保社稷安稳的重任,大清自开国以来,便将程朱理学奉为正统思想,那是维系整个王朝思想秩序的根本大法。
科举取士,从童生试到殿试,无一不以程朱理学为考核的标准与依据,无数士子十年寒窗,诵读的是四书五经,研习的是程朱注解。
“朕若对心学稍有放纵,那这百余年建立起来的思想根基岂不要动摇?”
乾隆的眉头紧紧皱成一个“川”字,他仿佛看到了士子们弃程朱理学而不顾,纷纷转向心学的混乱场景,看到了因思想的动荡而引发的社会秩序的崩塌。
就在乾隆陷入沉思之际,太监总管李玉小心翼翼地走进御书房,轻声奏道。
“陛下,和大人求见。”
乾隆微微抬眼,缓了缓神,说道:“宣他进来吧。”
和珅迈着小碎步走进御书房,行礼之后,见乾隆面色凝重,便试探着问道。
“陛下,可是有何事烦忧?”
乾隆想笑,这家伙明知故问,这光幕上到天子,下到乞丐都能看,这家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吗?
“和爱卿别装了,你且看看这王阳明之事,朕心实难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