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马援马革裹尸(1 / 2)

三国前传 文岳 3785 字 1个月前

咱今儿个接着讲那后汉的故事。话说那洞庭湖西南边儿,有个叫武陵的地儿,四面都是山,山下有五条溪水岔着流,就是那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这五溪附近住的都是蛮人,叫五溪蛮。听说这蛮人是盘瓠的后代,这盘瓠啊,其实是条狗的名儿。以前高辛氏帝喾的时候,老是去打犬戎,犬戎里有个吴将军,厉害得很,没人打得过。帝喾就悬赏,说谁要是能把吴将军的脑袋拿来,就把女儿许配给他。手下的人都不敢去,没想到帝喾养的一条狗,毛有五种颜色,叫盘瓠,它虽说不会说话,可通人性,偷偷跑到犬戎的寨子下,把吴将军给咬死了,还把头叼回来。帝喾觉得狗虽然立了功,可人和狗不能在一起啊,就不想把女儿嫁给它。但他女儿为了守信,还是愿意跟着盘瓠。盘瓠就背着姑娘跑到南山,成了夫妻,生了六男六女,互相配对,慢慢地人越来越多。不过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以前的人都把他们当外人,让他们自己过日子,就是他们出来捣乱的时候,才派兵去收拾一下,稍微太平点就不管了。

建武二十三年的时候,蛮人的头领单程他们又出来抢郡县,光武帝就派武威将军刘尚去征讨。刘尚这一路啊,碰到蛮人的队伍,一打就跑,跟那砍瓜切菜似的,轻松得很。他心里就想,这蛮人也没啥能耐啊,就打算一股脑儿地往深处冲,想着把他们的老窝给端了。可谁知道,这越走越危险,路也越来越难走,满眼都是深山老林,雾气腾腾,烟瘴弥漫。这时候正是建武二十四年的春天,天又热又湿,那瘴气熏得人难受,士兵们都累得不行了,刘尚自己也觉得顶不住了,就想往回走。哪晓得刚一转身,那些蛮人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似的,拿着刀啊棍啊,乌央乌央地围上来了。刘尚这时候想跑也来不及了,只好拼命抵抗。可那蛮人太多了,里三层外三层,把他们围得死死的。刘尚左冲右突,怎么也冲不出去,最后没力气了,就死在那儿了,手下的人也全都被杀光了,一个都没活下来。这也算是以前平蜀的时候,杀了太多蜀人,遭了报应吧。

蛮人打了胜仗,就更加无法无天了,接着去攻打临沅。临沅的县令赶紧写奏章报告情况,还把刘尚打败战死的事儿说得明明白白。光武帝又派谒者李嵩和中山太守马成,带着兵去救援。虽说把临沅城保住了,可他们也不敢再往前走了,怕跟刘尚一样吃败仗。光武帝等了好几个月,也没听到啥好消息,心里着急啊,跟那些大臣们说起这事儿的时候,脸上都是愁容。

这时候,伏波将军马援从襄国回来了。他听说蛮人还在闹事儿,就跑到光武帝跟前,主动请求去出征。这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死人的事儿,可马援这人就是个急性子,非要去。光武帝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对他说:“你这年纪也不小了啊!”马援不等光武帝说完,就抢着说:“我虽然六十二岁了,可还能穿上铠甲,骑上战马,怎么能说老呢?”光武帝还是不说话,在那儿琢磨。马援急得不行,跑到殿外,把铠甲穿上,又让卫士把战马牵过来,“嗖”的一下就跳到马背上,在那儿左顾右盼,精神得很,就是要让光武帝看看他还行。光武帝在殿里看着,忍不住赞叹说:“这老头还真硬朗啊!”就答应让马援去出征了。

马援带着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这些人,还有四万多士兵,秋天的时候就出发了。他那些老朋友都来送他,马援就跟谒者杜愔说:“我受国家的大恩,现在年纪大了,日子也不多了,就怕哪天死了都没个好地方。这次能受命去南方打仗,就算死了也能闭眼了。可我就怕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子弟,在皇上身边说坏话,要是这样,我就是死了也不甘心啊!”这话说得,就跟预言似的,不太吉利。杜愔听了,也觉得马援这话说得不好,可又不好说啥,就安慰了他几句,然后大家就分开了。

各位看官,看了上一回就知道,马援以前去北方打仗的时候,曾经教训过梁松和窦固两个人,这两人心里就记恨他了。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还不止这一件事儿。以前马援生病的时候,梁松去他家看望,都走到马援的床边了,还下拜行礼,可马援躺在床上,动都没动,也不回礼。等梁松走了,马援的儿子们就问他:“梁伯孙(梁松字伯孙)是皇上的女婿,在朝廷里地位高,大臣们都怕他,您怎么不回礼呢?”马援就生气地说:“我是他父亲的朋友,他虽然地位高,可也不能不懂尊卑啊!”从那以后,梁松就恨上马援了。马援有个哥哥的儿子叫严敦,这两人喜欢在背后议论朝廷里的大臣,马援担心他们惹祸,在去交址打仗的时候,还写信告诫他们,让他们说话做事小心点,要学龙伯高,别学枉季良。这龙伯高叫述,当时是山都长,枉季良叫保,是越骑司马。没想到有人跟枉保有仇,就上书告发他,说他迷惑众人,还把梁松和窦固也牵连进去,说他们和枉保一起干坏事。这人还找到了马援告诫侄子的信,当作证据。光武帝看了奏章,把梁松和窦固叫来骂了一顿,还把马援的信给他们看。梁松和窦固吓得直磕头,把头都磕破了,才没被治罪,不过枉保的官被免了,龙伯高被提拔为零陵太守。经过这两件事儿,梁松和窦固都恨透了马援,梁松更甚。马援也知道他们俩恨自己,怕他们在背后说坏话,所以才跟杜愔说那些话。可他既然知道这两人是个隐患,为啥还要去出征呢?其实就是因为皇命难违,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就带着兵往南走,一路上风餐露宿,吃了不少苦。

到了下隽的时候,都已经快过年了。马援就在下隽县城里过了年,然后派人去打听去武陵的路。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壶头山进去,路近但是水险;一条是从充县进去,路远但是地势平坦。中郎将耿舒说,不如从充县走,这样稳当些。可马援想走近路,觉得这样能快点到,还能省粮食。将帅两人意见不一样,马援就上书给光武帝,说走近路能快点到,还能掐住敌人的要害,成功得快。光武帝听了马援的,就下诏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办。

马援就从下隽出发了,走到临乡的时候,离壶头山就几十里地了。那些蛮人听说马援来了,就出来阻拦。马援带着士兵一阵猛打,杀了两千多蛮人,蛮人吓得四散而逃,都跑到竹林里去了。马援让士兵到处去找,可一个蛮人都没找到,就继续往壶头山走。这壶头山可有一百里高,方圆三百里,是出了名的险要地方,再加上水流湍急,到处是深滩,弯弯曲曲的,根本没有好走的路。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平地,就在那儿扎营了。抬头一看,那些蛮人在高坡上守着,把路口都堵住了,就算有千军万马,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上去。马援没办法,只好耐心等着,找机会再行动。可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好几天,一点机会都没有。这天气突然变得特别热,那瘴气和疫病一起来,好多士兵都染上病死了,马援自己也累得不行了,就在山壁上挖了个洞当屋子,躲进去避暑。有时候听到蛮人在外面喊叫,他还得强撑着病体出来防备着,累得直喘气,还得不停地给士兵们下命令。旁边的人看他为了国家这么拼命,都很感动,有几个都忍不住哭了。

中郎将耿舒是建威大将军耿弇的弟弟,他因为之前的建议没被采纳,现在在壶头山被困住,吃了不少苦,心里就很不服气。就给耿弇写了封信,大概是说:“之前我上书说应该先打充县,虽然粮食不好运,但是士兵们都想打仗,好几万人都想冲在前面。现在倒好,在壶头山根本走不动,大家都憋着一肚子火,这样下去不是饿死就是病死,真是太可惜了!之前到临乡的时候,那些蛮人自己跑出来了,如果晚上去偷袭,就能把他们都消灭了。这伏波将军就跟那西域的商人似的,走到一个地方就停下来,所以才打败仗。现在果然染上疫病了,都跟我说的一样。”

耿弇收到信,怕耿舒在蛮人那里有危险,就赶紧把信给光武帝看。光武帝就派梁松当虎贲中郎将,让他带着诏书去责备马援,还代替马援当监军。这差事,说不定就是梁松自己想办法弄来的。等梁松到了壶头山的时候,马援已经病死了。梁松这下可高兴了,终于有机会报仇了,就赶紧写奏章给光武帝,不但说马援耽误了打仗的时机,还诬陷他在交址的时候,拿了好多宝贝,装了满满一车回来。甚至和马援一起去的马武,还有于陵侯侯昱(侯昱是前大司徒侯霸的儿子)也跟着一起上书说马援的坏话,都一口咬定马援带了宝贝回来。光武帝信以为真,马上派人去把马援的新息侯印绶收回来,还想治他的罪。

等到马援的棺材运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都不敢报丧,只在城西买了几亩地,简简单单地把他埋了。那些朋友和以前的熟人,都不敢去吊唁。马援的妻子儿女还怕被治罪,就和马援哥哥的儿子马严用草绳绑在一起,到皇宫去请罪。光武帝把梁松的奏章拿给他们看,他们才知道是被梁松诬陷了,就赶紧上书喊冤。这书都上了六次,说得特别可怜,光武帝才稍微松了口。

原来马援在交址的时候,经常吃薏苡仁(就是老百姓说的米仁),这东西能祛风湿,让身体轻松,还能补气。后来他打完仗要回来的时候,看到南方的薏苡仁颗粒大,就买了几斛带回来。哪知道梁松他们诬陷说是宝贝,差点惹来大祸。那些同事朋友都没人帮他说句话,只有以前的云阳令朱勃,和马援是同乡,一个人跑到皇宫上书,为马援打官司。书上说:“我听说有德行的君王和圣明的政治,不会忘记别人的功劳;只要有一点好处,就不会要求十全十美。所以高祖刘邦赦免了蒯通(就是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改叫蒯通),还用王礼埋葬了田横,大臣们都很安心,也不担心自己会被治罪。那些大将在外面打仗,有人在朝廷里说坏话,一点小错都被记着,大功劳却没人提,这是国家应该小心的啊!以前章邯因为害怕别人说坏话,就跑到楚国去了,燕国的将军守着聊城,就是因为有人说坏话,最后也没投降,他们难道是愿意这样吗?是怕被那些坏话伤害啊!我看以前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从西州出来,很敬佩皇上的仁义,一路上经过好多危险,冒着死的风险,一个人在那些贵族中间,也没人帮他说话。他跑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就跟下到深渊、进到老虎嘴里一样,难道他自己知道能得到七郡的官职,还能封侯吗?建武八年的时候,皇上您去西边讨伐隗嚣,国家的计划还没定下来,军队也没集合好,马援提出应该进攻的建议,最后才把西州打下来。后来吴汉打下陇地,冀路被隔断了,只有狄道这个地方为国家坚守着,老百姓又饿又困,命都快没了。马援接到诏书去西边,安慰那些边疆的百姓,还召集了很多英雄豪杰,跟羌戎讲道理,最后才把他们从危险中救出来,保住了快要没了的城池。他带着兵前进,还吃敌人的粮食。陇冀差不多平定了,他还守着空郡,只要出兵就有功,只要进攻就能打胜仗,把先零羌人都消灭了,还追到山谷里,拼命打仗,连箭都射到腿上了。后来又去交址打仗,那里的瘴气重,马援跟妻子儿女诀别,一点后悔的意思都没有,最后把征侧打败了,平定了一个州。中间又去南方打仗,一下子就打下了临乡,军队已经有功劳了,可还没打完就死了,那些士兵虽然染上疫病,马援也没一个人活着回来。打仗有时候时间长了能立功,有时候太快了会打败仗,深入敌境不一定对,不前进也不一定错,人哪有愿意一直在危险的地方待着,不想活着回来的呢?马援为朝廷做事二十二年,北边到过沙漠,南边渡过江海,还染上蛮人的瘴气,为国家牺牲了,可现在名声没了,爵位也被收回去了,国内的人都不知道他有啥错,老百姓也没听说他有啥不好,最后被几个人的话诬陷,被冤枉得很惨。他的家人都不敢出门,死了也不能好好埋葬,亲戚朋友都很害怕,死的人不能为自己辩解,活着的人也没人帮他伸冤,我觉得很痛心啊!

我听说《春秋》里讲,有功劳就能抵消罪过,圣明的君王对待臣子有五种情况,像马援这样就是为国家拼命做事的。希望皇上您让大臣们公平地评判马援的功过,该恢复的恢复,该断绝的断绝,也好让国内的人满意!我都六十岁了,一直在乡下种地,我想起栾布哭彭越的情义,就忍不住心里的悲愤。我在皇宫前害怕得直发抖,希望皇上您明察。”

这封信呈上去以后,光武帝才答应让马援葬在原来的祖坟里。好在武陵的蛮人这时候也投降了,监军宋均把这事儿报告上去,光武帝就不再追究马援的事儿了。各位看官看到这儿,可能会想,之前去征讨蛮人的时候那么难,怎么后来收降蛮人又这么容易呢?其实啊,这还得感谢马援。马援在壶头山待了几个月,士兵们都累得不行了,那些蛮人在高处守着,下不来,也饿得受不了了。谒者宋均本来在马援的军营里当监军,他看出来蛮人已经没力气了,就想假传圣旨让他们投降,能结束这事儿就好。可马援已经死了,军营里没人做主,谁也不敢同意宋均的想法。宋均却很坚决地说:“忠臣为了国家,只要有办法能让国家安定,为啥不能自己做决定呢?”就假传圣旨,调伏波司马吕种,让他带着假的诏书,跑到蛮人的军营里,跟他们说投降有好处;一边还敲鼓、摇旗,装作要进攻的样子。蛮人的头领单程,心里害怕了,就跟吕种定了约定,愿意投降。吕种回去报告给宋均,宋均又把单程叫出来,好言好语地安抚他,还给他安排了当官的,然后就带兵回去了。在路上,宋均先派人给光武帝写信,说自己假传圣旨有罪,听候皇上的处分。光武帝看他虽然假传圣旨,但是把事情办好了,就没怎么治他的罪,等他回来,还赏了他金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