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看着儿子,目光中透着坚定,说道:“充国啊,为父深知不易,但这海昏县的未来都在这些孩子身上,若能让他们习得知识,日后也好将这一方土地建设得更加繁荣,咱们辛苦些也是值得的。”
杨氏在一旁也点头赞同,说道:“夫君此举甚好,我这还有些私藏的首饰,也可拿去变卖,添作资费。”
刘贺赶忙阻拦道:“夫人,这如何使得,你的首饰留着自己用便是,资费之事我自会想办法。”
于是,刘贺开始四处筹措资金,联系工匠,亲自参与到书馆的选址与规划之中。他每日早出晚归,人也日渐消瘦,可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从未有过的干劲。
一次,在查看书馆施工进度时,工匠头目有些为难地对刘贺说道:“侯爷,这石料供应上出了些问题,怕是会耽搁工期呀,您看这可如何是好?”
刘贺眉头一皱,思索片刻后说道:“你莫急,我这就去与石料商协商,定要尽快解决此事,绝不能耽误了书馆建成。”
说罢,刘贺便马不停蹄地赶去石料商处,好说歹说,又许以一些好处,才终于解决了石料供应的难题。
经过数月的辛苦筹备与修建,书馆终于落成了。开馆那日,海昏县的百姓们都围聚过来,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刘贺站在书馆前,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对身旁的杨氏说道:“夫人,今日这场景,让我觉得这日子也算有了新的盼头,过往的那些阴霾,仿佛也在慢慢散去了。”
杨氏微笑着回应道:“是啊,夫君,只要咱们用心经营这生活,往后的日子定会越来越好的。”
然而,好景不长,朝廷那边不知从何处听闻了刘贺在海昏县“大兴土木”的消息,又开始对他起了猜忌之心。汉宣帝派来的密探将刘贺在海昏县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添油加醋地传回了长安。
朝堂之上,一位大臣向汉宣帝奏道:“陛下,那海昏侯刘贺在封地又是建书馆,又是修缮集市,看似为民,可难保没有别的心思啊,陛下不得不防呀。”
汉宣帝听了,脸色一沉,心中虽觉得刘贺或许并无反意,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下令削减了刘贺的一些俸禄,并且加强了对海昏县的管控。
消息传到海昏侯府,刘贺得知后,又陷入了深深的无奈与烦闷之中。他坐在书房里,手撑着头,满脸愁容,对杨氏说道:“夫人,我本想为这海昏县做些好事,怎就又遭朝廷猜忌了呢,难道我这辈子都摆脱不了这被监视的命运了吗?”
杨氏也是忧心忡忡,却强装镇定地安慰道:“夫君,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只要不做逾矩之事,朝廷那边总会明白你的心意的,莫要太过忧心了。”
刘贺苦笑着摇了摇头,望着窗外那曾经带给他些许希望的庭院,此刻却只觉得那月色越发清冷,仿佛又将他拉回了那孤寂落寞的境地之中,可他却也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在这暗流涌动的侯府生活里,继续小心谨慎地走着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