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大汉邓氏风云:彩绘陶百花灯(1 / 2)

次日清晨,腾早早起身,迎着初升的朝阳,脚步急切地迈向博物馆。馆内一片静谧庄重,他目不斜视,径直朝着那彩绘陶百花灯所在之处前行。

眼前的百花灯宛如一座巧夺天工的艺术殿堂。灯柱恰似传说中撑起苍穹的天柱,傲然矗立,其周围十二支曲枝灯盏呈三层分布,层层叠叠,犹如繁茂的神树枝丫向四方舒展。灯座仿若巍峨的昆仑山,山峦起伏的线条间云雾缥缈,如梦如幻,仿佛有仙人在其间悠然穿梭。灯上的羽人双翅欲展,面容祥和且灵动,好似即刻便能引领灵魂挣脱尘世羁绊,飞升那虚无缥缈的仙界。祥龙蜿蜒而卧,身姿矫健,虎踞龙盘,威风凛凛,宛如忠诚不二的卫士,牢牢守护着通往仙境的神圣通道。朱雀昂首高歌,羽翎似烈烈燃烧的火焰,仿佛下一秒就要驮着灵魂翱翔于不死的仙乡。而那小巧的蝉,静静伏于灯体之上,虽毫不起眼,却似在默默诉说着生命的轮回与蜕变,奏响长生的幽微旋律。

腾的目光刹那间被这盏灯紧紧吸引,思绪也随之飘远。遥想汉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百姓,无一不对长生抱有炽热的向往。他们在这华灯之下,满怀着对仙境的憧憬,诚心祈祷,期望借助这些神禽瑞兽的神秘伟力,让灵魂超脱生死轮回,永驻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极乐仙境。

正当腾沉浸于遐想的漩涡之中时,一位比馆长资历更深的白发苍苍却眼神深邃睿智的老者,迈着徐缓而沉稳的步伐缓缓走来。老者目光在腾身上短暂停留,继而移向那盏百花灯,轻声喟叹道:“它于1972年在洛阳西郊的东汉晚期贵族墓中出土,现在收藏于洛阳博物馆。此灯绝非普通的陪葬品,它是汉代人灵魂深处的殷切寄托。在他们心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端,灯上的每一处图案,皆是他们迈向永生的希望指引。”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与老者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交流。老者将汉代的风土人情、信仰传承以及那些关于长生不老的绮丽传说一一叙来,腾听得如醉如痴,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真切置身于那个神秘且充满信仰力量的大汉盛世。

不知不觉间,时光悄然流逝,馆外的阳光已缓缓西斜。腾这才猛地回过神来,赶忙向老者致以诚挚的感激。神秘眼镜同时反馈信息……

今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据说,东汉末年,宫廷之内一片肃穆,雕梁画栋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黯淡。邓太后遇困境时常在百花灯前祈祷。如遇大汉旱灾,百姓困苦,邓太后心急如焚。她身着一袭素白的长裙,莲步轻移至百花灯前,缓缓跪下,身姿挺直,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期盼。此时,她心中暗自思忖,大汉的江山社稷、万千子民皆系于己身,唯有上苍垂怜,方可解此危局。她双手合十,轻声呢喃:“上苍啊,大汉如今遭受旱灾,百姓苦不堪言,哀鸿遍野。臣妾祈求您降下甘霖,救救这苍生百姓,莫要让大汉陷入绝境。”那夜,宫殿中唯有她的祈祷声与百花灯的轻微摇曳声相伴,灯火闪烁不定,似也在为这艰难时局而忧心。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她的诚心感动了天地,不久之后,天空果然乌云密布,滚滚雷声打破了长久的寂静,大雨倾盆而下,如注的雨水滋润着干涸的大地,缓解了旱情。此事之后,邓太后对百花灯更加敬重,认为它是沟通天地神灵、庇佑大汉的神器。

然而,随着邓太后的权力日益增大,如同大树的枝叶过于繁茂而招风,朝中也渐渐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似能滴出水来,阳光透过厚重的云层,艰难地洒在殿堂的金砖之上,却驱不散那压抑之感。一位老臣司徒赵勉挺身而出,他白发苍苍,身形微微颤抖,却目光坚定地说道:“太后,您如今权势过重,诸多决策皆出自您手,此乃有违大汉祖制之举啊!老臣以为,大汉应遵循先祖之法,君主与群臣共治天下,如今您这般集权,恐失民心,且易引发朝局动荡。自高祖皇帝起,便立下规矩,朝堂之事需君臣共商,如今您独揽大权,长此以往,必生祸乱。”言罢,朝堂中一片寂静,众大臣皆低头不语,唯有目光在太后与老臣之间游移,大臣们心中各有思量,既忌惮太后威严,又对祖制的动摇深感忧虑。

邓太后微微抬眸,眼神平静而威严,她轻轻放下手中的奏章,朱唇轻启:“诸位大臣,本宫所作所为,皆为大汉的长治久安着想。如今内有民生之困,各地灾荒频繁,百姓食不果腹,易子而食之事时有发生,本宫每每念及,痛心疾首;外有边疆之患,匈奴屡屡犯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虎视眈眈。若不集权行事,如何能迅速调配资源,救济灾民?又如何能果断调兵遣将,抵御外敌?本宫虽为女子,但也知责任重大,断不会拿大汉江山开玩笑。诸位爱卿,若有良策,可直言,但莫要空口指责。”她的声音虽不大,却在朝堂中回荡,掷地有声,内心亦坚定无比,深知自己虽面临诸多艰难抉择,但为了大汉绝不能退缩。

此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太傅王康拱手说道:“太后,老臣理解当下困境,但集权亦有风险。若权力过于集中,一旦决策有误,恐难有挽回余地。不如设立顾问之职,由众臣参与商议,为太后出谋划策,如此既能集思广益,又可保祖制大体无虞。”王康心中期望能在维护祖制与协助太后之间找到平衡,以保大汉朝堂安稳。

邓太后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回应:“太傅此议有几分道理,可具体实施仍需斟酌。但当下匈奴压境,救灾之事刻不容缓,本宫不能因顾虑而延误时机。”她深知局势危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内心权衡着各种利弊。

这时,尚书令李卓站了出来,赶忙附和道:“太后,老臣理解您的苦心,可祖制不可废啊。长久以往,大臣们恐心生间隙,不利于朝堂团结。祖制乃大汉根基,若轻易动摇,恐根基不稳,大厦将倾。”李卓眉头紧皱,心中满是对祖制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担忧。

邓太后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诸位爱卿,祖制亦需因时制宜。当下局势危急,若拘泥于旧法,大汉将陷入更深的困境。本宫推行的改革措施,鼓励农桑,兴修水利,皆是为了让百姓富足,国家强盛。广建学府,招纳贤才,也是为了朝堂能有更多可用之才。若因守旧而致大汉衰败,诸位又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她目光缓缓扫过众大臣,期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苦心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