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平时看赵大叔一家也都过得比较苦,不像能拿的出二十两的样子。
“奴婢一会儿叫他开工的时候,顺便去问问吧。”
杜若和连翘分头行动,过了一会儿,杜若没回来,赵大叔来了:
“李夫人,刚才杜若姑娘说您这里收粮食,我想卖五百斤小麦,可以吗?”
李婉宁笑道:“当然可以,赵叔一会儿您直接搬到厂房吧,让张大哥带牛车去拉一下。哦,杜若也和您说了吧,这两天要做方便面,回头会有粮食陆续拉到厂里,您一会儿就过去厂里可以吗?”
将银子递给赵大叔,但是他却没走,在原地踯躅。
看来银子还是不够吧,李婉宁善解人意的主动询问:“不知赵叔家银子可凑够了?”
赵大叔满脸通红:“还差八两,不知李夫人可能借我?”
赵大叔现在工厂不开工的时候也在李婉宁地里干活,刘雅琴那十来亩的药田基本上都是他在照看。
所以他也算是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款能力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
而且目前来说银子还够的,所以李婉宁没有丝毫迟疑:“可以的。”
赵大叔对着李婉宁就是一通感:“谢谢李夫人,一次次的给我家提供帮忙,受您这么多恩惠,不知该如何偿还了。”
李婉宁觉得自己在今天一天得到的感谢好像比过去几年的总和都多:“赵叔客气了,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谁还没个困难的时候了。”
三天下来,李婉宁家剩下的银子换成了四张欠条,
虽然目前家里银子没有了,但是村里有十四个人因为她的出借而免去这次的危险,也是让人挺满足的一件事。
后来听做方便面的几个嫂子聊天才知道,剩下的那九个里,其中一个是自己家凑齐交了,还有两家是和村长借了点银子交了,只有六个人参军了。
这六个人,有的是因为家里连一文钱都没有,实在不敢想能凑够二十两,更重要的是,即使去借了,估计这辈子都不一定能还上。太穷了,所以只能自己上。
还有五个人,是实在够受了现在的生活,所以想抓紧这次的机会,试试能不能脱罪籍。
这倒也是皆大欢喜,最起码不想去的人都凑够了银子,想要搏一把的人也没有错过机会。
不过,新兵走的那一天,李婉宁刚好要去镇上摆摊,看到了送别的场面。
有妻儿送丈夫的,也有父母送儿子的。
大家都集中在路口,有抓着手不愿放开的,也有一遍遍千叮咛万嘱咐的,还有孩子的哭闹声和大人隐忍的啜泣声,交织一片。即使是路过时那短短的交错,也看得李婉宁一阵心酸。
可能现在,很多人的痛苦并不在于分别,而是明知道前面的路万分危险,还要放手让自己的亲人去走,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才是最最痛苦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