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相控阵列爆破(1 / 2)

其中有很多细节需要精密计算,然后将各项数据配合。

徐毅立即用感知敏锐的神识和科研仪器,测定孢子的质量、湿度等数据。

他在计算孢子受到冲击波后,惯性的作用效果。

时间分秒必争,徐毅进行大量计算。

其中涉及物理、化学、灵能等多门学科。

他很快得出结论。

只要爆炸的规模超过临界点。

爆炸边缘的冲击波会犹如实质,形成一堵空气之墙。

在冲击波扩散的过程中,其波阵面的位置,会积累大量高浓度孢子!

由于冲击波注定会衰减,因此孢子的浓度,会从波阵面到外界,呈现逐渐衰减的趋势。

高浓度和低浓度之间,必定会存在一个合适的起爆浓度!

据徐毅推算,如果爆炸的规模足够大,甚至可以忽略烘干这个步骤。

这些符合爆炸条件的区域,将构成一个球体爆炸外壳。

其爆炸面,不是点状,也不是放射状,而是球面状!

等效于无数个相控阵列爆破点,以几何球面分布。

如果球面足够完美,将球面同时引爆形成的爆轰波,会在球面的中心点完成汇聚。

其能量集中的规模,甚至比锥形弹头形成的金属射流更强百倍!

不过,这仅仅是孢子爆炸的第一重效果。

紧邻外壳的内层,是大量极高浓度的孢子!

在爆轰波聚集到球心之前,它们会先被这些孢子吸收。

强烈的冲击会以极高压力,直接将这些本不该形成粉尘爆炸的孢子,强行压燃!

并且,由于继承了第一重的爆炸冲击力,爆轰波会与之反射叠加,然后才聚集到球体中心。

二次爆炸与一次爆炸形成激波,这一段计算太过复杂,徐毅短时间也无法知晓精确结果。

不过,他估计球面中心的爆炸威力,至少会在灵核湮灭弹的基础上,增幅万倍!

这必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爆炸。

徐毅不知道这种能量级数的爆炸,会引发何种后果。

他没有因此得意忘形,这一计划的实现条件极度苛刻。

首先,他要让灵核湮灭弹的爆炸尽可能均匀平整。

冲击波有自平整特性,随着半径扩大,其外观越是趋于正球形,可以抹平爆炸形态不均匀的误差。

其次,徐毅要精确控制爆炸威力,让冲击波的扩散速度,与孢子的惯性相匹配。

冲击波过快,会越过孢子,无法在波阵面有效积累。

冲击波过慢,则无法形成足够凝实的空气屏障,孢子没有承托之物,积累效果同样不理想。

最后,徐毅要让尽可能让聚集的孢子同时起爆,让爆轰波彼此在球心汇聚。

这一点相对而言比较轻松。

他有彼此同时感应的分身,同时操作没有任何时间误差。

为了确保爆炸如期进行,他反复演算,确定每一个步骤的最佳取值点。

拟定相控阵列爆破计划后,徐毅立即开始布局。

他同时分化出十六个分身。

这是他现阶段能做到的极限。

十六个分身以木骨真人为中心,施展定向传送,抵达十六个方位。

到时候,等冲击波扩散到徐毅的分身面前,同步协调,引爆波阵面聚集的孢子。

如果与冲击波的距离不同,起爆信号延迟会产生微小的误差,导致爆炸中心偏移。

经过严格的数学计算,定向传送无异于最精确的空间标尺,可以确保每一个分身从出手到爆炸生效的时间,趋于一致。

十六个分身,封锁了方圆百万丈的空间。

这是冲击波的最大有效范围,再远就会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