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单独冲上了城墙(1 / 2)

哪怕是远在邯郸的**与群臣也听腻了有关易风的故事——每每有新的战况传来,总会提到这位战神一般的人物。“我说过,秦军出了一位非常厉害的大将,上次攻打邺城,想必也是那个人单独冲上了城墙。”

此时,被撤了职的扈辄也出列说话,言辞间颇不平。“依据那些来汇报的人的讲述,我觉得那个攻城时使锤的大将,也就是那个独自从邺城冲上城去的易风。”

郭开接着说道:“这个人绝对不能留!”

大臣们也随之表示认同: “不错,此人一日不死,对我们始终是个极大威胁!” **随即宣布: “朕下令,凡取此人性命者,晋升五等,并给予千两金赏赐!”

“提升五阶,还有千金赏赐?!”听到这样的奖励,朝中的大臣不由得心中一动,因为这样优厚的奖励实在是太难得。

**的脸上显露着他对易风刻骨仇恨——恨不得立即将对方从这个世界上抹去。

一名站在他身后的宫廷守卫鞠躬道:“大王旨意已传达!”并随即便匆匆退下。“还有一事禀报,大王。李牧奉旨意回到援护邯郸,但是停留在宜安,并且没有进一步动作,就算其它城市多次向他呼求援助也被他忽略,简直是在蔑视陛下权威。”接着郭开又说道。

因郭开和李牧本有私人嫌隙,因此他抓住任何机会也要给李牧制造麻烦。“对,大王,李牧曾经在与桓崎交战中损失五万士兵,我猜测他现在是因为畏惧您可能会有的惩罚而不敢返回邯郸。” 那些跟随支持郭开的大臣继续说坏话关于李牧。

然后,郭开补充道,“陛下不如替换下他。”

**抬头,皱眉凝视郭开问道:“你以为换上何人才合适?”

郭开思考片刻后建议:“陛下,在我看来扈辄仍然具有承担这个职务的能力。” 同时躬身后退。“如蒙信任,属下愿意以实际行动证明!” 扈辄听后,心里暗暗叫好,迅速向前一步坚定地说。

对于这个提议,大王则有些犹豫了。

“大王,扈辄之前丢失邺城的原因全在于秦军的那个用锤子的将领,李牧上一次的重大挫败,同样是因为那个用锤子的将领的突然袭击。因此,扈辄此次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他的责任。”郭开看到大王仍旧犹豫不决,连忙进一步为其开脱。

见此情况,朝廷里忠心耿耿的大臣忍不住挺身而出:“大王不可啊!李牧带领的这支军队乃是北方面带回来的精锐,如果贸然更换主帅,恐怕会军心动摇!”

在此之前,该大臣未发言的主要原因是不愿意与深受大王宠信的郭开结怨。然而,在郭开发表这番话语后,察觉到大王有些动摇,他不得不站起来反对。

稍作思考后,** 吩咐道:“发布我的命令,让李牧出兵,提那个用锤子的秦国将领的首级前来见我!”

这是一种考验李牧忠诚度的方式;若其听从命令,则允许他继续领军作战;若其违抗旨意,那么,大王便打算罢免李牧。

“遵命,大王!”站在**身边的一个侍卫俯身回应,并随即离去执行命令。

接着,**环顾众臣说:“那再来谈谈南部面对的秦军,大家有没有合适的退敌计谋?”他口中的南面部队指的是王翦指挥下的那十万兵马……

王翦率十万军队离开邺城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但尽管逼近,他并未立刻攻击邯郸,只是不断地对南面的一些城池进行攻击。事实上,邯郸不仅城墙坚固,并有护城河防护,而且城中有重兵驻扎。

考虑到单靠十万士兵不可能攻克如此严密防守的城市,于是王翦采取暂时围而不攻的策略,他是在等待桓齮的军队,打算两军合力以期能够成功打破邯郸。

随后有大臣分析: “请大王不必担心,邯郸易守难攻、兵力充裕;除非王翦与北来的秦军合并,否则他们无法单独突破。我们只要确保李牧可以阻挡并有可能反制北方进犯的军队,那么孤立深入王翦大军后勤支持将难以持久,不久它们必会自动撤退。”

群臣相继发声,“我们此时只需稳固防守即可”。最初听闻秦兵临城之际众人确实感到忧虑重重。但随事态推移,发现秦并未对邯郸发起总攻且有李牧军队归救及周边各处派出援助军队的情况出现后他们逐渐安下心来。

如今,邯郸城中已集结了十万大军,并且凭借城墙的地利优势,大家的心底踏实了很多,也不再那么恐慌。

“嗯,那就这样吧。” ** 沉思后认为,这是当下的最佳选择。

他还命令人传达命令,让在燕国前线作战的庞媛带领军队迅速撤回。不出意料,赵军很快就将重返赵国。

到那时,至少能挡住秦军的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