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建议得到了部分大臣的认可,赵构也觉得有一定道理,于是决定派出使者前往金兵营地。
使者临行前,赵构叮嘱道:“务必查清金兵议和的真实意图,若有可能,尽量争取对我大宋有利的条件,但切勿轻举妄动。”
使者领命而去,在金兵营地,他们受到了看似热情的接待。但细心的使者发现,金兵营地内仍在积极备战,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
“你们一边议和,一边备战,是何用意?”使者质问金兵将领。
金兵将领哈哈一笑:“这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毕竟议和之事尚未确定。”
使者回到朝廷后,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这让主战派更加坚定了反对议和的立场,而主和派则认为这是正常的军事准备,不足为奇。
赵构再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召集几位亲信大臣单独商议。
“陛下,如今局势复杂,臣以为可暂不做决定,继续观察金兵动向,同时加强边境防御,以备不时之需。”一位亲信大臣建议道。
赵构点头同意:“就依爱卿之言,命令辛弃疾继续驻守边境,加强戒备。同时,密切关注朝廷内外的动向,若有新的情况,随时奏报。”
辛弃疾接到命令后,深知责任重大。他一方面加强士兵的训练,提高边境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派出更多的侦察兵,密切监视金兵的一举一动。
在边境的营帐中,辛弃疾与将领们商讨局势。
“虽然朝廷尚未决定是否议和,但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金兵狡诈,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辛弃疾严肃地说道。
“将军,我们是否要制定一些应对议和失败后金兵进攻的计划?”一位将领问道。
“当然,我们要预设多种方案,根据金兵的进攻路线和兵力部署,灵活调整作战计划。”辛弃疾回答道。
南宋在议和风波中艰难前行,朝廷的决策在主战与主和之间摇摆不定,而边境的辛弃疾和他的军队则在等待中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整个国家都在这紧张的局势下屏住呼吸,命运的齿轮仍在缓缓转动,不知最终将驶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