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经世论策(2 / 2)

大宋侠士 炎代码 1822 字 1个月前

众人面面相觑。

\"圣人之道,是经世致用,是为民解困。你们读了这么多年书,可知道如何理财?如何治军?如何兴修水利?\"

老学究的儿子低下头:\"这......\"

\"看看沈括,\"王安石指着沈括,\"他游历天下,研究实学。这些学问,难道就不是圣人之道吗?\"

正说着,一个举子突然站出来:\"大人说得对!我愿意改习论策!\"

这个举动引发连锁反应,越来越多的举子开始动摇。

就在这时,司马光也来到太学。

\"王大人,\"他说,\"改革可以,但不能全盘否定经义。不如这样......\"

他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科举分两场,一场考经义,一场试论策。

王安石眼前一亮:\"司马大人果然高明!\"

这场风波,最终以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结束。

而沈括,已经走到太学的天文台,开始专注地记录他的观测数据。对他来说,这些实学的研究,远比朝堂的争论更有意义。

此时的沈括还不知道的是,正是这种求实的精神,为科举改革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第二天,一个更戏剧性的场面在国子监上演。

一群老学究联名上书,要求辞去教职。为首的是一位教了三十年经义的老先生。

\"既然要改试论策,我等无用矣!\"老先生激动地说。

消息传到朝堂,群臣哗然。就在局势即将失控时,沈括又一次意外地卷入其中。

这天他本想去国子监研究一种新式测雨器,却正好撞见这一幕。

\"诸位请看,\"沈括突然从行囊中取出一物,\"这是什么?\"

众人定睛一看,是一个精巧的铜制仪器。

\"这是测量天象的仪器,\"沈括说,\"用它可以准确预测天气变化,对农事很有帮助。\"

老学究们一愣:\"这...这与经义有何关系?\"

\"《诗经》中说'悠悠南星,何以为期',这难道不是在讲天象观测吗?\"沈括反问,\"圣人之道,本就包含实学啊!\"

正说着,王安石带着司马光来到国子监。

\"诸位,\"王安石说,\"我们已经和司马大人商定了新方案:国子监要增设实学课程,但经义课程也会保留。两者并重,不是更好吗?\"

司马光点头:\"是啊,经义是根本,实学是运用,二者本就该结合。\"

老学究们面面相觑。这时,沈括又拿出他的记事簿:

\"你们看,这是我游历各地记录的水利工程、天文观测、医药方术,哪一样不是根据经义推演出来的实学?\"

一位年轻教习突然开口:\"沈先生说得对!我愿意学习这些实学,和经义结合起来教导学生!\"

形势开始发生转变。更多的教习表示愿意改变教学方式。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国子监的旧式测雨器突然损坏。

\"让我来!\"沈括走上前,用他新研制的仪器很快解决了问题。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实学的价值。

\"诸位看,\"王安石说,\"这就是经世致用。我们的教育改革,正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连最固执的老学究也不得不承认:时代确实需要改变了。

而沈括,已经沉浸在对新式测雨器的改进研究中。对他来说,这些实实在在的发明创造,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这场风波还未平息,朝堂上又起波澜。

有大臣弹劾王安石:\"近闻太学诸生习论策,皆谈利市井,论军国大事,全无儒者体统!\"

王安石正要答辩,沈括突然求见。

\"陛下,\"沈括展开一卷图纸,\"这是微臣游历西北边境时,发现的一种新式投石机设计。\"

群臣好奇围观。只见图纸上详细记载了机械结构,还有具体的改进建议。

\"如此精妙!\"有人惊叹。

沈括又取出一本记录:\"这是微臣收集的各地水利工程图样。若能推广,可以大大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正说着,一个意外消息传来:边境告急!辽军趁机来犯。

\"诸位且看,\"王安石说,\"现在是争论科举改革的时候吗?国家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就在这时,沈括主动请缨:\"微臣愿往边境,试用新式投石机!\"

群臣哗然:一个文人,居然要去前线?

半月后,捷报传来:沈括改良的投石机立下大功,辽军退却。

朝堂上,反对声音渐渐平息。

\"诸位看,\"王安石说,\"这就是我们要的人才!既通经义,又懂实务。科举改革,正是要选拔这样的人!\"

连一向反对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新时代确实需要新型人才。

而此时的沈括,已经在边境城墙上架设新一代投石机,同时不忘记录自己的观察:

\"今日试新机,其力能及三百步,较旧制强半之......\"

这些宝贵的记录,都将收入他的着作里,成为后世研究北宋科技发展的重要资料。

在他看来,这些实实在在的发明创造,比那些空谈经义更有意义。而这,正是王安石科举改革想要达到的目标。

变法的余波仍在继续,但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经义与实学的结合,才是培养真才实学的正道。